范进中举 .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401048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进中举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范进中举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范进中举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范进中举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范进中举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进中举 .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话、动作等细节刻画品味人物形象。2体会对比与夸张的讽刺艺术。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讽刺艺术。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常言人生有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范进中举属“金榜题名”这一人生快事。那么到底这是可喜还是可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吴敬梓的“儒林”世界,通过范进及其身边的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威力。背景介绍:何谓“中举”?这要联系到中国科举制度,它产生于

2、隋代,一直沿用到明清。历时整整一千三百年。这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参加科举,是老百姓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科举制度,本来是一种比较合理、比较进步的制度,考察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求书生要博览群书,并且要有真才实学。但是到了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经义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读书人真正走进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所以,才会有范进这样的,连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是何许人都不知的“举人”。童

3、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为什么,一个小小的“举人”就可以让那么多人对他阿谀奉承呢?因为,举人一般可授知县官职。标示着“有权有势”,不是有一句吗?“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了解了“科举”为何物,我们来看看吴敬梓为什么要写这部以讽刺抨击科举制度为主的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他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考秀才,但再也未中举人。考场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由富到贫的变化,在与官僚、绅士的交往中,他逐渐看透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地认识,这促使他写作儒林外史。鲁迅先生说他“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在儒林外史中,他熟练地运用

4、各种讽刺手法,无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读一读,写一写(齐读)倒运(do yn) 腆着(tin) 商酌(zhu) 相与(y)唯唯诺诺(wi wi) 星宿(xi) 带挈(qi) 解元(ji) 拙病(zhu)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些字音不清楚的?结合课后注释认读。2、问题导入:如果我们把小说的情节分为两个部分, 大家认为如何分呢?(中举前 中举后)梳理文章:范进进学,屠户祝贺范进借钱,屠户辱骂喜报来时,范进卖鸡见到喜报,范进喜疯屠户治病,送他回家静斋贺喜,赠银送房范进赠银,屠户回家一(12):范进中举前的境况二(312):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胡屠户和周围各色人等对他

5、的态度的“变化”。(三)品味语言,感知人物问题导入: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中主要描写的人物有: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其中,详写了范进和胡屠户。我们先复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描写结合分析人物的方法,试着分析一下人物形象,也就是说找找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说说这些语言动作反映了人物的什么心理?(以此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各个人物形象,分别从语言、动作等体现人物的“变”)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 (贺礼)一副大肠一瓶酒(行为)横披衣服,腆着肚子,“见教”范进;(语言)“带挈”你中了相公;现世宝;烂忠厚没用人;(粗鄙)范进向他借盘缠:(行为)一口啐在范进的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6、(语言)尖嘴猴腮;癞虾蟆想吃天鹅肉;不三不四对范进的态度:鄙视、讽刺、嘲弄。此时的范进好歹是秀才,身份地位有了些许提高,但是依旧身无分文,所以,他倚仗自己卖猪肉赚了几个钱,对范进傲慢无礼。在这里,有钱没钱成了胡屠户评价人的唯一标准。范进中举后:(贺礼)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行为)连斟两碗酒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一路低头帮范进扯了几十回滚皱的后襟。千恩万谢,笑迷迷的去了。(语言)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对范进的态度:奉承,讨好,前倨后恭。胡屠户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变色龙。讽刺手法:让个别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胡屠户前后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这种“变”。从而通过对比进行人物讽刺的方式:作者让讽刺对

7、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胡屠户对范进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 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 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 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粗鄙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

8、我们总结出,他是一个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粗鄙的市侩形象。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登场的是我们的新贵人范进。范进:中举前:家境: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备受胡屠户的辱骂;借不到盘缠去参加乡试;中举前,家里没有米,上街卖生蛋的母鸡。行为: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对胡屠夫敬称为岳父。中举后:家境:众乡邻拿鸡蛋、白酒、背了米捉了鸡来。张乡绅送银子,送房子行为: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语言: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庄重的岳父改为随便的“老爹”。(由怕、畏到随意)虚伪世故地与张乡绅打成一片,“晚生久仰老先生”、“出老先生门下”。治好疯病的灵丹妙药是:打一巴掌,

9、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首先这种发疯不是个别现象。安排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范进是一个为追求功名富贵,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士人。中举前,唯唯诺诺,老实巴交,逆来顺受;中举后,虚伪世故圆滑。讽刺手法:作者运用漫画式的夸张进行讽刺。(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 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作者又描绘一幅更精彩的漫画: “(范进)一脚踹在塘里, 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范进这种疯劲十足、狼狈不堪的丑态怎不令人捧腹大笑?。“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

10、象, 却也是“会有的实情”。试着想象一下,范进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接着才中了举人。经历这样一样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疯不疯?范进中举后的发疯,看起来很突然,其实是他郁闷心情的迸发,是高兴过度对神经的冲击。他承受不了过分的高兴和欢乐,于是在大喜之中便激动得疯了。这种感情的发展是在逻辑的合理性范围内,看了使人觉得虽带夸张,满是讽刺,但却极具真实性。那么,你还觉得范进的疯可笑吗?不可笑,是这个制度可笑,可恨。(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合课后练习,说说,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众乡邻:中举前:(1)范进不得不向小气的岳父借钱,说明乡邻是不肯借

11、钱给他的。 (2)范进去参加乡试,家中母亲快要饿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送一口救命粮,没有一个人帮忙,没有一个人露面。 (3)乡邻到市集告诉范进中了举人,范进一点也不相信,一方面是范进三十多年屡试不第的阴影,让他不敢相信,在另一方面也暗示,乡邻平日对范进进行的冷嘲热讽,让他不相信邻居的话。中举后:(1)“飞奔”(两个)着去寻找范进,态度非常积极。(2)在范进疯后挨了胡屠户一巴掌后,乡邻一齐上前,“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 “舞”字用的极妙,众邻居手舞足蹈,哪里是正经救人,分明是作者有意渲染邻居都来抬举他、谄媚他、拍他马屁。(3)中举的喜报一到,众乡邻一窝蜂拥了出来看热闹,贺喜,劝慰

12、伤心哭泣的老太太,还主动拿出了鸡蛋、酒、米等款待报子,就连范进发病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寻。真是“穷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张乡绅:中举前:“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子送房子,称与范进是“亲切的世弟兄”。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对有钱有势的人奉迎巴结,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体现其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讽刺手法:讽刺是本文的艺术特征:(众乡邻和张乡绅)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和精彩的动作、语言描写进行讽刺。作者对讽刺对象,很少直接评说,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形象的描绘流露自己的

13、感情,“无一贬词, 而褒贬毕露”。张静斋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 就很有特色。张静斋与范进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连他自己也承认“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可是一听范进中举, 不用分说, 就急不可耐地前来恭贺, 开口“亲切的世兄弟”, 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与范进称兄道弟,送了银子又送房子。作者对他无一贬词,完全是客观的描摹,而他那种虚伪面貌掩盖下的结交新贵,攀附权贵的居心,就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还有对胡屠户收银子的动作描写“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包含了丰富的讽刺意味。(以及乡邻照顾发疯后的范进的动作描写等。)归纳主旨: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