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赴县区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机制学习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3892397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赴县区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机制学习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赴县区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机制学习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赴县区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机制学习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赴县区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机制学习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赴县区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机制学习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赴县区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机制学习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赴县区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机制学习考察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赴XX县区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机制学习考察报告 6月18日-19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带领区人事局、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农业局、区旅游局、区科技孵化带协调办、区高校办分管领导等一行10人,赴xx市人才办、中共xx市xx区委组织部,就区域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机制等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现将这次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xx市xx区基本情况 (一)xx市xx市辖九区一市三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总人口720.4万人,市区人口506.6万人。建国初期,沈阳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现在沈阳的工业门类达到14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3家,地区

2、生产总值2240多亿元。产业布局主要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商贸物流、金融等产业为主。xx市科技实力雄厚。该市拥有市及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6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3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36家,其中国家级10家。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855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739项。应用技术成果中,达到国际水平361项(国际领先49项,国际先进312项);达到国内水平378项(国内领先297项,国内先进81项)。软科学成果及基础理论成果116项。各类技贸机构技术贸易成交额58.06亿元。专利申请625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680件;专利授

3、权31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94件。xx市人才资源丰富。该市人才总量157.7万,其中,党政人才5.7万,经营管理人才32万,专业技术人才52万,技能人才43万,农村实用人才11万,其他人才14万。拥有院士27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3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0人,博士后500多人。 (二)xx市xx区xx区位于xx市的中心区域,是xx市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辖12个街道办事处、82个社区,总面积3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万人。辖区内驻有XX省委、沈阳军区司令部及美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的总领事馆,辽宁和沈阳的电台、电视台、沈阳日报集团等多家新闻媒体也坐落在xx区

4、。全区共有各类大型专业市场16个,外商投资企业300余户。同时还驻有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等80多家银行及省市信托、保险、证券等60多家金融机构。该区是xx市综合经济实力领先的中心XX县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经济总量在xx市乃至东北地区XX县区中名列前茅,自1997年以来始终保持着东北第一财政大区的称号。xx区科教资源丰富,驻有东北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等47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66所中小学。该区人才总量约3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9万人,经营管理5.8万人,技能人才9.3万人,人才总量约占xx市的五分之一。 二、xx市、xx市xx区人才工作的主要特点沈阳的人才工作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中

5、组部人才局多次到该市调研,指导开展人才工作创新和试点工作。 (一)xx市加强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一是高度重视人才管理机构配备和资金保障。2004年,xx市超规格配备了人才管理机构,专门成立了人才办公室(正局级),内设3个处室,13名行政编制,主任由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兼任,设专职副主任(副局级)1名。要求各区按相应规格配备,目前有6个区设有专职副主任。该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人才激励和人才管理工作。二是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6+2”人才管理配套文件,2008年以来实行了人才工作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市级目标管理体系,分

6、解了196条任务。2007年制订了xx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规划,将全市各类人才分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宣传文艺人才、海外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特殊人才等9类,由组织部、人事局、科技局、团市委等单位分别牵头负责规划的实施。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力度。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凤来雁归”工程,从清华、北大引进10名博士(博士后)到xx区科技局、市政府采购中心、沈阳高职院挂职锻炼或聘为客座教授。开展了“2008清华经管mba中华万里行沈阳站”活动,组织清华学子参观机床集团、远大集团等著名企业。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协合集团等5家单位柔性引

7、进院士7人。市科协、市人事局分别牵头开展市属及驻沈阳企事业单位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工作,全市共有院士工作站41家,进站院士达到161名,博士后工作站12家。召开“xx市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座谈会”,引进海外研发团队70余个。四是立足老工业基地需求,狠抓本土人才培养。以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主线,深入实施“技工振兴行动”,全力打造沈阳技工品牌。选择金杯、沈飞、黎明、大东、辽宁煤炭等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数控加工、机械加工、汽车制造与装配维修、钳工、焊接技术5个专业为品牌专业,组织制定了技工学校品牌专业评估体系。实施6个万人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计划,开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和pmp考前培训,向市外、境

8、外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大力培养本地中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化工医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增加人才储备。 (二)xx区加强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一是建立了人才工作支持和管理体系。2004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区人才办,配1名专职副主任(副处级),在区属各单位组建了人才工作联络员队伍,建立了人才工作信息员报送制度。近年来相继制发了xx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制度,xx区人才工作协调会制度,xx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等文件。每年由财政预算拨付200万元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用于全区人才工作。二是强化人才培

9、养和人才队伍素质建设。组建xx区民营企业俱乐部,开展了二十余次企业家沙龙,为企业家开展研讨、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实施“沈阳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推荐17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国内外培训。整合现有技工学校教育资源,大力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了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52名,民办机构培训中高级技工2000余人。利用周末开设了党政领导干部“周末大讲堂”,邀请北大、清华、中国社科院等著名专家学者授课,三个月举办一期。依托xx区“人才培训超市”,对科级以下的公务员进行全员“订单式”培训。三是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东北地区率先实行招聘政府雇员,与清

10、华大学合作,结合区重点工作招聘博士。区委先后投入384万元加强以和平人才市场、和平劳动力市场为主体的人才市场建设,通过“一库三联”(人才储备库、联接省市人才网络、联接友好XX县区人才网络、联接国外人才网络)建设,不断整合人才信息。建立了大学生毕业见习实践基地11家,促进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社会化运营。四是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区委每年定期组织召开海外学子创业俱乐部联谊会,为“海归”人才搭建人才交流和项目对接平台,共引进30余名海归人才携带26个项目发展创业。为驻区50家领军企业和项目申报资金620万元。营造适合各类人才创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优待制度,协调社会各界

11、在医疗、购房、交通、子女入托上学等方面给予高层次人才优厚待遇。 三、推进我区人才资源共享、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考和建议考察组成员分别与两地人才工作者座谈交流,提问研讨,考察结束后,结合xx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区域人才资源共享”专题讨论。这次考察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启示一: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沈阳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在机构配备、财力支持、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全市上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非常浓厚,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形成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的共识。启示二: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是盘活人才科教资

12、源的关键。xx市、xx区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为本地发展做出贡献的,就是人才,就是需要引进、激励、挖掘的生产要素。”通过灵活的机制,跨地区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把触角伸到了北京、环渤海湾。各部门齐心协力、分工合作,以开展一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各类协会、工作站为纽带,搭建科教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大力开发本土科教人才资源,实现人才结构的补充和完善。启示三:坚持“以产业需求引进人才”的理念,是实现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核心。始终坚持根据企业需求引进人才,把人才引进工作与项目引进、重大课题攻关、重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防止出现人才浪费和“引得进、留不住”的尴尬局面。立足老工业基地的

13、需求,适应区域产业规划要求,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人才。我区狭义的区属人才总量偏少,高端人才异常匮乏,党政人才仅1177人,专业技术人员4133人,农村实用人才1618人,各类市级专家(含历年)25名,区管专家20名,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远远不能适应洪山又好又快发展需求。但从管辖范围看,我区又是科教人才资源密集区,具有不可比拟的科教人才优势。虽然目前大块头的规模企业不多,但是产业规划和布局合理,各类企业发展空间巨大、活力充沛,科教人才需求旺盛。为推动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结合区情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架构,增强人才工作协作合力一是加强人才工作领导

14、。明确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调整充实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建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协调会制度、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形成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调度有力的工作格局。二是适当增加人才工作投入。“人才投入是最具效益的投入”,逐步把人才资源开发资金投入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并根据需要逐年加大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比例增长。三是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努力在全区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对基层党政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范畴。 (二)进一步理清人才工作思路

15、,完善紧缺人才引进机制一是明确人才工作目标和任务。根据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布局,研究制订xx区中短期人才工作规划,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高层次创新人才、农村拔尖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出台人才引进和支持措施。研究制定xx区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意见,围绕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电子、医药等产业,大规模引进人才,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服务留住人才,对带项目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给予创业资助、场地和住房优惠、科技扶持、进修和学术交流资助等扶持,对企业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住房、交通等生活优待或科研资助。加大人才培养、

16、培训力度,实施培养工程。三是出台人才激励措施。建议设立“xx区经济发展人才贡献奖”、“杰出人才奖”等奖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进行重奖。鼓励非公企业推行首席专家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引导企业以股份或期权奖励在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通过财政和社会等渠道,设立和筹集“毕业生创新创业基金”、“xx区民营企业人才发展基金”,鼓励人才在洪山成长、创业。 (三)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方式,充分释放人才资源活力一是建立区域人才网络交流平台。适应xx区高校云集、网络人口密集的需要,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加强网络建设,建立“一库双网”(xx区人才储备库、xx区人才交流网、科技成果网上超市),链接全国各大人才交流网站,及时发布信息、维护更新,给各类企业、人才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在各街道、乡镇、产业园区设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发挥初级人才在基层一线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工作平台,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建立“产学研”对接平台。成立xx区“产学研”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