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383276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伤仲永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伤仲永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伤仲永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伤仲永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伤仲永教学案例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教学案例及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案例、感悟及评析 马维英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标,我校从2013年进行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为形式,三步五环节为课堂模式,因而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经验,循循善诱,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决不偏离语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布置同学们回去

2、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附一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

3、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

4、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二、构建和谐平等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平等对话,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还有生生之间,还有师、生分别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节语文课,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但语文课的精彩却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只有在自己熟悉文本,并且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本之后,才能可能真正形成充满活力的课堂,语文课的精彩也就有可能不期而遇。比如在作者介绍时,学生突然冒出一句“王安石当了宰相

5、,就去变法了,好像还和司马光有仇”,引发同学们大笑,老师也因势利导,笑着问:有什么仇呢?可学生却回答不出来,眼看就要冷场了,老师即刻接上:“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这样就把一个已经“死”掉的问题变成了课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延续对本问题的思考。由于整节课老师都能注意到引导、鼓励与交流,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异常“放纵”,到了原本感觉有可能“冷场”的“复述故事,分析课文”环节,也精彩连连,笑声不断,学生的脸上的表情始终轻松而愉悦。附二五、 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那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谁? 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你们说他复述得怎

6、么样? 生: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子,看了很想笑。 生: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 生: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 师:你用了“天才”一词?为什么? 生: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

7、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生:“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生:“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生:“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

8、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父利其然也” 师: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很愚昧的人。 师: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伤。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

9、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大家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大家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让学生愉快地学生语文,感受语文的内涵,体验语文的魅力,或许就是我终身所追求的真正语文吧。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

10、方法。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在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中,引导同学们去积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事例;在“介绍作者”这个环节中,又与大家一起重温了王安石的名篇名句;在“字词积累”环节,当学生在解释“宾客”一词时,提到了:这和“不耻下问”的“耻”是同一种用法。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附三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学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

11、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学生讨论,查找。 生: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它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合作交流又总结出了“之”字的几种基本用法,真正地将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附四生: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

12、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生: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上面的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但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也让我明白了:首先,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不能“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

13、而是“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要尽可能地相信学生,依赖学生,鼓励学生,只有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担当好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语文教师还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而这仅靠教学用书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多读古今优秀诗文。教师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教后反思: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和文章对话。学习文言文究竟让学生学什么?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一些文言知识呢,还是让学生学习、吸取思想精华和优秀文化呢?我认为,后者的价值要比

14、前者大得多。众所周知,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的极端,一个是学生用主要精力做习题的极端。教师大都喜欢上文言文,因为上文言文可以大讲特讲。一处不讲,学生便一处不懂,教师岂能放心?不可否认,有些教师讲字、词句,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这种口传耳受,学生只有听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识只能使学生了解文章里的一点一滴,却不能使学生感知文章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学生心动神摇。学生喜欢做习题,是为求得分数,不是为求得“营养”。所以,他们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脉。上述学习文言文的

15、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试的负面影响,即圈划ABCD。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对了,得了分,也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只取文章“骨骼”,抛弃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语文变成面目可憎的骷髅。那么,怎么解决这两个极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强对话。诵读其实是古人早就指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里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都需要反复诵读,牢记在心的。只要学生反复诵读了,他们总会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诵读之后,还需要进行对话。只有对话,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那些对话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最直接,最真实,最动人,也最有价值。在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时,我让学生给仲永下评语,就是想让学生和仲永进行对话。由于学生的阅读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成了仲永的老师,读书就格外小心了。也许他们对某一个字的意思或者用法还没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碍他们和仲永的对话。他们和仲永的对话过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吗?不就是他们吸取营养,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吗?这不比单纯记住一字一词有意义得多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