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3790854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BOOK2课文译文UNIT1TextA中国式的学习风格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堂。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上。酒店鼓励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箱。由于口子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欢试着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

2、位置才成,因此总塞不进去。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我和埃伦都满不在乎,任由本杰明拿着钥匙在钥匙箱槽口鼓捣。他的探索行为似乎并无任何害处。但我很快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饭店里任何一个中国工作人员若在近旁,都会走过来看着本杰明,见他初试失败,便都会试图帮忙。他们会轻轻握牢本杰明的手,直接将它引向钥匙槽口,进行必要的重新定位,并帮他把钥匙插入槽口。然后那位“老师”会有所期待地对着我和埃伦微笑,似乎等着我们说声谢谢偶尔他会微微皱眉,似乎觉得我俩没有尽到当父母的责任。我很快意识到,这件小事与我们在中国要做的工作直接相关:考察儿童早

3、期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方式,揭示中国人对创造性活动的态度。因此,不久我就在与中国教育工作者讨论时谈起了钥匙槽口一事。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1/20我的中国同行,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对此事的态度与金陵饭店工作人员一样。既然大人知道怎么把钥匙塞进槽口这是走近槽口的最终目的,既然孩子还很年幼,还没有灵巧到可以独自完成要做的动作,让他自己瞎折腾会有什么好处呢?他很有可能会灰心丧气发脾气这当然不是所希望的结果。为什么不教他怎么做呢?他会高兴,他还能早些学会做这件事,进而去学做更复杂的事,如开门,或索要钥匙这两件事到时候同样可以(也应该)示范给他看。我俩颇为同情地听着这一番道理,解释道,首先,我们并不在意本

4、杰明能不能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他玩得开心,而且在探索,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让本杰明懂得,一个人是能够很好地自行解决问题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美国中产阶级最重要的一条育儿观。如果我们向孩子演示该如何做某件事把钥匙塞进钥匙槽口也好,画只鸡或是弥补某种错误行为也好那他就不太可能自行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件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他就不太可能如美国人那样将人生视为一系列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一个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发现需要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新问题。把着手教回想起来,当时我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正是体现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且不仅仅是一种意义

5、上的关键之所在。这件事表明了我们两国在教育和艺术实践上的重要差异。那些善意的中国旁观者前来帮助本杰明时,他们不是简单地像我可能会做的那样笨拙地或是犹犹豫豫地把他的手往下推。相反,他们极其熟练地、轻轻地把他引向所要到达的确切方向。我逐渐认识到,这些中国人不是简单地以一种陈旧的方式塑造、引导本杰明的行为:他们是在恪守中国传统,把着手教,教得本杰明自己会愉快地要求再来一次。2/20学习应通过不间断的精心塑造与引导而得以实现,这一观念同样适用于艺术。我们观看了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艺术的情景,他们的娴熟技艺令我们惊讶。年仅5、6岁的孩子就带着成人的那种技巧与自信在画花、画鱼和动物;9岁、10岁的小书法家写

6、出的作品满可以在博物馆展示。有一次去两位小艺术家的家里参观,我们从孩子的父母处得知,他们每天练习数小时以完善他们的技艺。创造力第一?从对创造力的态度来说,优先次序似乎是颠倒了:西方的年轻人先是大胆创新,然后逐渐深谙传统;而中国的年轻人则几乎离不开传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同样可能发展到具有创新的境界。美国人的立场可以概括起来这么说,我们比中国人更重视创新和自立。我们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我们各自所怀的忧虑中显示出来。中国老师担心,如果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辈子掌握不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同样地急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美国教育工作者则担心,除非从一开始就发展创造力,不然创造力就有可

7、能永不再现;而另一方面,技艺可于日后获得。但我并不想夸大其辞。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和艺术革新方面都展示了巨大的创造力。而西方的创新突破则有被夸大的危险。如果仔细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其对以往成就的依赖则都显而易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现象)。然而,假定我这里所说的反差是成立的,而培养技艺与创造力两者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从中美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这两极之间获得某种较好的平衡?TextB孩子与金钱当家长觉得该教孩子们懂得如何对待金钱的时候,他们通常先为孩子开个储蓄账户。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颇感兴趣,因为他们想自己

8、什么也不干银行3/20还会付给他们钱,可当他们明白利率小得很,而且父母也无意让他们动用本金时,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就冷却了。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储蓄账户只不过是一个吞没其生日礼金支票的黑洞。孩子:“奶奶给了我25美元!”家长:“太棒了。咱们把支票直接存到你的账户上去。”孩子:“可这钱她是给我的!我要用!”家长:“嗳,钱还是你的嘛。你只不过是要把钱放在银行里,好让它增多。”孩子(狐疑地):“你说增多是什么意思?”家长:“哦,要是你把这25美元在银行里放一年,银行就会付给你75美分。要是你连本带利在银行里再放一年,银行会再付给你75美分,另加2.5美分。这叫做复利。这钱能帮你上大学。”这类储蓄计划的主

9、要缺陷在于,孩子本人一无所获。上大学还不知要过多少年,他们或许会想他们宁愿呆在家里。实际上,这类计划的真正目的通常不是促进储蓄而是限制消费。孩子们在糖果、电子游戏上的花费之大令家长们十分震惊(或者更确切地说,孩子们的超支行为似乎是在竭力仿效父母,这令家长们十分震惊),于是家长便设法把孩子们的钱存起来不让用。毋怪乎孩子们很快就认定,大额钱款不是实实在在的钱,有了现钱要么赶紧花掉,要么藏在抽屉里。为了避免我的两个孩子产生这一问题,我开设了自己的银行,名叫戴夫第一国家银行。我用记录自己支票簿使用情况的同一个电脑程序给每个孩子开了一个账户。因为我希望孩子存款增长的速度足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便给他们一个诱

10、人的利率月息5厘。以复利计算,年息达到70%以上。(不,我不接受外来存4/20款。)零花钱在每月第一天自动存入。孩子们也可以把别的钱存进来,想存就存,想取就取。戴夫银行经营了4年,一下子就把我的两个孩子变成了热心的储蓄者。至今我儿子在车里找到零钱时仍会来找我说,“今天就把这个上账。”两个孩子的存款增长很快,两年之后,我不得不将月利率降至3厘。我宣布调低利率时两个孩子反对,可当我解释说供求法则同样适用于货币供应后,两人严肃地点头赞同。两个孩子帮我一起计算他们的利息这可是学习计算平均值与百分比的颇为有用的一课。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我不加任何限制,不作任何询问,我还根据要求随时提供打印的账单。高利率并

11、非戴夫银行唯一诱人之处。在孩子看来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的存款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存钱便会获利;他们想花钱也用不着获得许可。孩子对自己的钱没有自主权,就没有什么东西激励他们不去伸手要钱,不把到手的钱花个光。帮助孩子们成为理性消费者的方法是,交给他们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自主权。我们去度假前,我通常额外多给孩子们20块钱左右存在他们账户上。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我们出发前用这笔额外的钱买T恤衫、存起来,或者花掉,或随便他们派什么别的用场但在度假期间,他们就不会从我这儿再拿到任何额外的零用钱了(根据惯例被认为是度假享受的共同消费除外,如糖果、冰淇淋、电影票等)。由于他们花费的任何一笔钱都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

12、我的,他们出手时就很谨慎。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在玛莎葡萄园的一家纪念品商店,我儿子一声不响地仔细察看那些不起眼的商品,他的一个朋友则吵着让父母花5美元买了一把玩具枪,可几乎还没等我们回到车上,枪就坏了。我儿子最后花了33美分买了个未打开的空心晶球,后来他用榔头把它砸了开来我看这钱花得值得。要是他花的是我的而不是他自己的钱,毫无疑问,他肯定也会要买一把玩具枪的。儿童是天生的资本家。只要给予足够的自由活动余地,他们很快就会成为精明的理财者。如果家长的理财教育失败,那往往是因为他们出于自身的原因把存钱弄得似乎既痛苦又无聊。金钱是有趣的,而且几乎完全是不讲自明的。教育孩子们5/20看问题要有长远目光的唯

13、一途径,是让孩子们近期内便能尝到某种甜头,从而激励他们去那样做。UNIT2TextA富足的一生首次面对这个问题,是在2003年12月初,我第一次为救世军摇铃募捐的时候。当时我就站在沃尔玛商场入口处门外,对每一位向我的红壶里投入捐款的人都报以一声“谢谢”和一个微笑。一位穿着整洁的妇人牵着她的幼子向放壶的台子走过来。她在钱包里摸着找钱时,孩子抬头看了我一眼,问我:“你穷吗?”当时他眼里充满疑惑和好奇,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嗯,”我结结巴巴,边想边回答,“我比有些人拥有的多,但比其他人拥有的少。”母亲因为孩子问了一个在社交上不该问的问题,训斥了他一顿,他俩便匆匆的赶去购物。但是孩子的问题却一直留在我

14、的心头挥之不去。我从不认为自己“穷”,但有些事实我不可否认。每当我填1040税务申报表时,我都属于收入最低的档次之一。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我只出去度过一次假。我的电视机是黑白的,还是八年前别人送给我的。然而,想要得到其他那么多人都有的物质的东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念头而已。我的汽车是1999年的产品,到现在开了十万五千英里,已经很破很旧了,但是它依然可靠。我的住房不大,但是很安静,住着挺舒心。我的衣服很适合于我的工作,主要都在户外。我对计算机的很少的需求,可以在图书馆得到解决。尽管有些东西我没有,我并不感到贫穷。这是为什么?五十三年来我一直非常健康。我不但不生病,而且精力充沛,情绪饱

15、满。锻炼对我而言是确确实实的快事,我乐意长距离步行,越走越有劲。我喜爱步行后随之产生的一种“什么都干得了”的心态。6/20我还十分珍惜我的创作才能。当我写出美丽的诗句或编造出能把人逗乐的笑话时,我内心感到很富有。通过写作而获得的洞察力,不断地令我惊奇。而与那么多写作朋友交谈,是我乐趣的主要源泉之一。但是在我生活中,有一个重要方面我并不那么富有。在一个对物资财富的追求投入如此之多心力的社会中,我觉得很不自在。我年轻时曾与一位非常有趣的女士谈过朋友。她对我说,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我以为我找到了非同一般的生活伴侣。后来我就带她到我的寓所。当时我住的是一个地下室经济型小套间,只有几件陈旧的家具。唯一新而舒适的椅子是书桌旁的那把。她来访后不久,我们的关系就急转直下。她所看重的东西似乎突然有了变化,使我大为震动。在我的人生旅途上,这仍然是一个最难以忘怀的转折点。相对于人际关系而言,物质财富对我并不那么重要。我认为大多数人与我同感除非当某一物品的缺失会引发社会后果时,人们才会有不同的想法。电台播放的一个商业广告开头这样说:“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台高档电视”,购买这种电视机的压力千真万确。也许每个人真的都想要一台高档电视机,毕竟没有人想做一个无名之辈。但是没有这样的电视机我也照样活得快乐。事实上不专注于物质财富,对我而言相当自然。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认为我活得很富足。临近岁末每当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