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3733593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股权融资是指企业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需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盈利与增长。股权融资按融资渠道来划分,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公开市场发售和私募发售。所谓公开市场发售就是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的股票来募集资金,包括我们常说的企业的上市、上市企业的增发和配股都是利用公开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具体形式。所谓私募发售,是指企业自行寻找特定的投资人,吸引其通过增资入股企业的融资方式。因

2、为绝大多数股票市场对于申请发行股票的企业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例如我国对公司上市除了要求连续三年盈利之外,还要企业有5000万的资产规模,因此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较难达到上市发行股票的门槛,私募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企业融资决策中的资本结构指的是狭义的资本结构,即长期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构成比例关系。融资顺序指企业对各种资金来源的选择的偏好和顺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在西方受到企业理财者的重视。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却出现了融资顺序理论与公司融资偏好的背离。一、融资顺序假设理论经济学家Myers和Ma-jilu

3、f在1984年提出了资本结构中著名的融资顺序假设,该理论认为,由于经营者比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的状况,而且,企业的经营者总是试图为现有股东而不是新股东谋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项目前景看好,经营者宁愿进行举债融资而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获利,而不愿发行股票筹资使高额收益被外来者瓜分。逆向选择的逻辑表明,投资者一般将企业发行新股票融资看作是一个坏消息的信号,因而企业一旦宣告发行股票融资,其股票价格就会下跌,结果是新的权益筹资很昂贵。因此,企业遵循的融资顺序应首先是内部融资,然后是发行债券融资,最后才是发行股票融资。这种融资顺序假设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印证:19

4、70年至1985年,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占据第一位的融资方式均是留存收益,分别占本国融资总额的66.9%、72%、55.2%、54.2%;居第二位的均是负债,分别占本国融资总额的41.2%、25%、24%、27.5%;整个西方发达七国,股票融资均居末位。在股票市场最发达的美国,股票融资比例最低。到1984年至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司已基本停止股票融资,并通过发行债券来购回自己的股份,股票融资对新投资来源的贡献成为负债。公司中只有约5%的公司发售新股,平均每20年才配售一次新股。(来源:黄泰岩、侯利,2001)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与融资顺序假设理论的背离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融资

5、顺序假设理论却出现了相反的结论,即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的顺序,而且呈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无论是经济效应好的企业还是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无论是债务累累还是拥有大量现金的企业,都竞相选择股权融资,拟上市公司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公司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股票等股权融资方式,从而形成了上市公司“配股热”和“增发热”,这表现为配股和增发筹资的企业数日益增多,筹资金额也越来越大。股票融资只是上市公司持续筹资的工具而已,上市公司基本上没有想到如何协调负债融资和股票融资的关系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

6、构。据统计,在2000年符合配股要求的上市公司中,有近70%的上市公司提出了配股要求,没有提出配股方案的44家公司中,有超过半数(29家)在2001年实施了配股,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在40%以下的公司比重逐年递增,据统计,1997年的比重为38.21%,1998年的比重为42.26%,1999年的比重为45.41%,2000年有267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低于30%,其中后20家公司中,最低的仅为0.91%,最高的也不过11.31%(来源:姜洪丽,2004)。上述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这种现象,理论界称之为“融资偏好悖论”。(来源:连建辉、钟惠波,2002)三、我国上市

7、公司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在取得资金来源时,通过不同渠道筹措的资金的有机搭配以及各种资金所占的比例,具体指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揭示了公司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而且反应了公司融资风险大小。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不规范的一个重要表现,成为资本市场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客观地揭示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对资本市场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企业融资结构是由企业采用各种筹资方式筹资而形成的,企业典型的融资方式分别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企业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就有不同的融资结构,不同

8、的资本来源其风险与成本不同,从而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和约束也不同。通常情况下,企业都采用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成为“搭配资本结构”或“杠杆资本结构。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成为共识。融资结构通过公司治理在企业委托人(股东和债权人)与代理人(内部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解决相关人的利益冲突,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截至2002年上半年,沪深两个交易所各种上市债券(包括可转换债券)仅43家,发行总额2689.44亿元,市价总值仅2 958.63亿元,而股票市场(仅指A股)上市公

9、司已有1165家,发行总量达4906.36亿股,市价总值高达46193.90亿元。并且股权融资的增长势头也一直保持强劲,2000年年融资量首次突破了千亿元,2002年达1535.6亿元,而1996年这一数字仅为336.8亿元,增加了3.57倍。另外上市公司的主要筹资方式是配股和增发新股。据统计,2003年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筹集资金227.71亿元,占当年股权融资总额的29.6%,较2000年上升32%。伴随着上市公司在股市上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下降轨迹,并且股市在经历了2001年6月14日上证综指2245的高点后便一蹶不振,并于2005年6月6日跌至998

10、.23点。两市从原来的1137家上市公司(包括A、B股)到目前的1388家上市公司,增加了251家上市公司。当时的总市值为53630.58亿元,截至2005年7月18日总市值为29343.15亿元,减少了24 287.43亿元,而流通市值从18866.36亿减少到9071.37亿元,跌破万亿大关。在流通市值萎缩的同时,市场规模却在不断扩大。四年间,通过IPO新股发行、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债等手段,两市融资额达到了近4700亿元,较2001年前近十年时间的融资规模几乎扩大了一倍,股市的融资功能得到了发挥。同时,四年间股市也为国家贡献了近580亿元的交易印花税,为券商带来的佣金收入还不止这个数

11、字。如果把上述数字累加起来,大致从股市直接抽走了近5900亿元资金。如果把蒸发掉的流通市值也算进来,这四年来股民的损失超过了15000亿元。四、我国融资结构变化趋势融资格局由财政主导型转向金融主导型;在金融主导型格局下,直接融资的比重正在逐步扩大,但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间接融资体系中,多种金融机构和非国有金融机构融资比重逐步扩大,国有银行贷款比重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直接融资体系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得到发展,其中股票市场融资比重上升较快。五、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明显偏好股权融资,这不仅与西方经典融资理论中的“啄食”顺序理论不符,而且与国际公司融资结构潮流不

12、相适应。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外部动因。1、资本市场不够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成立以来十几年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尚不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对上市公司、机构投资主体和各种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约束。例如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负债率上升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表明管理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期望,所以才选择“只需还本付息,不需分享利润”的银行贷款或发行公司债券来喂企业融资。而股票融资则看着是一个坏信号,它表示管理者对未来投资收益的期望值较低,未来经营的投资风险加大,所以才选择“风险共担”的融资方式,但在我国资本市场还无法通过企业融资方式这一信号而

13、做出企业价值的判断。此外,还需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考核制度不合理,使上市公司不注重优化融资结构;二是资本市场不完善导致股票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股票价格中包含更多的是投机性因素,投资者的行为被误导。三是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影响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2、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起了负面作用。我国证券市场从设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行计划额度制。这种制度的存在不仅使企业的实力和融资目标与其实际的融资规模不相适应,阻滞了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的发展,而且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助长了实力较差企业的盲目圈钱行为。许多上市公司负有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任。上市公司有再融资资格,如同多了一个融资的窗口

14、和渠道,即使自己用不上,往往可以为母公司或关联公司输血解困,对地方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有推动作用。因此,即使上市公司感到融资后实现效益的压力大,但在地方政府、母公司的推动下,却不得不进行一种无奈的选择。另外,“重股轻债”的宏观政策使企业债券融资受阻,而一味地选择股权融资。“重股轻债”的宏观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对企业发行债券控制过死,使众多企业难以通过发债而募资。2、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在年度间起伏太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和投资者的筹投资决策。3、企业债券的利率由政府严格管制,降低了企业发债和投资者的积极性。4、在股票融资优于债券融资的制度安排下,政府人为安排股票融资向绩优国有大中型企业倾

15、斜,使债券市场风险增大,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第二类是内部动因。国有股“一股独大”,中小股民权利难于行使。股权过分集中使得广大中小股东和流通股国内各在公司内部管理中没有发言权,尽管证监会强调中小投资者的话语权,但操作起来成本高,难以实现。截至2004年2月,沪深股市发行的总股本已达6469.18亿股。但是,沪深股市的流通股为2288亿股,仅占股本总额的1/3左右,而有4164.50亿的国家股、法人股和其他少量内部职工股、转配股处于沉淀状态,约占股本总额的2/3。在非流通股份中,国有股所占比例超过60%。此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得大股东轻易通过内幕交易,比如协议转让和资产重组控制股票价格,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证券市场的收购兼并机制在这种股权结构下也不起作用。即使所有的流通股被收购,由于非流通股的控股地位,大股东仍然不会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而经营失败也不会使经理人员失去职位。经理人约束不足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在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里虽然名义上董事会应当掌握公司战略制定的大权,但是其主要只能还是对经理人进行监督,经理人员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尤其是战略决策中占有主导地位。只有经理人员才能掌握公司各方面状况的信息,才能对公司面对的市场有最全面的了解。这一优势不仅体现在经理层指定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战略时即便是对于关系公司存亡发展的公司层战略,经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