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同步试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373074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同步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同步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同步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同步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同步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同步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同步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0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时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C“儒表法里,兼用黄老”的主流意识形态确立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答案】 C2有学者提出统治者需“顺天志”,新王朝建立时必须“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这位学者是A孔子B韩非子C董仲舒D墨子【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正统地位。据材料“顺天志”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汉代董仲舒的思想符合,故C 项正确;孔子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与材料不符,故 A 项错

2、误;韩非子的思想没有涉及人与天的关系,故B 项错误;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不符,故D 项错误。3董仲舒强调人君必须拥有“禁制”的权力,保持“能制”之势;并且君主要引导人们有所好恶,“然后可得而劝” ,“然后可得而畏” ,这样就“可得而制” 。由此可知,董仲舒A汲取法家思想的精华B告诫统治者必须要实施仁政C宣扬“君权神授”观念D强调建立君主专制的必要性【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据材料“董仲舒强调人君必须拥有禁制的权1 / 7力”可知,董仲舒主张确保君主的专制权力,这与法家思想如出一辙,故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 B、 C两项;君主专制早在秦朝就已经建立,故D 项错误。4

3、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中该学者认为不应绝对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具有进步性,表明其主张应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故选A。 B 项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C

4、 项说法明显错误, 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5据汉书 记载, 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 郡国四十九地震。 (宣帝下罪己诏) 诏曰:“盖灾异者, 天地之戒也。 朕承洪业, 奉宗庙, 托于士民之上, 未能和群生。 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 ”材料反映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利于A限制君权过度膨胀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D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答案】 A6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2 / 7在此,董仲舒的目的是A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树“天人

5、合一” “天人感应”理念C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D令春秋繁露成为教育新经典【答案】 C7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仁义恭俭“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ABCD【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仁义恭俭强调的是仁义, 与君主专制无关,故错误;“君权神授”是宣扬皇帝的权力是由上天赋予的,体现了为君主专制服务,故正确;“天人感应”强调天子如果违背了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故错误; “三纲五常”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内容,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

6、具,故正确,故选 C。8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 ,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 春秋 义理解释法律, 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C儒道思想逐渐融合D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 项;3 / 7据材料“以儒家 典著作春秋 理解 法律”“行德政”“ 布 刑和赦罪 令”可知当 行礼法并 的治国模式,故B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排除C ;“慎刑主 ”与 初的做法不符,排

7、除D 。9 武帝 期, 太学, 定太学生 博士子弟,一律由儒家五 博士 教授,学完 考 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 A加 了意 形 控制B促使其他学派文化凋零C 了 官的公平化D瓦解了 族政治的基 【答案】 A【解析】本 主要考 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据材料可知, 学 儒学,考 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体 了儒学政治化,国家由此控制了官 的思想,故A 正确; 代的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其他学派文化凋零”的 法有 史 ,故B ; 了 官公平化的是科 制,故C ;郡 制瓦解了 族政治的基 ,故D 。10 儒林 中写道: “自武帝立五 博士,开弟子 , 科射策, 以官禄, 于元始,百

8、有余年, 者寝盛,支叶蕃滋,一 至百余万言,大 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材料表明 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A儒家学派重 教育B儒家学者 儒学的新 展C 政府的大力提倡D研 儒学的士人 壮大【答案】 C11据 : “景帝末,(文翁) 蜀郡守,仁 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 子弟以 学官弟子, 除更徭,高者以 郡 吏,次 孝弟力田。至武帝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 之始云。”文翁重教活 4 / 7A 志蜀中私家儒学教育的 起B推 了 代地方官学的 展C体 了王国控制范 日益 大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 治地位【答案】 B【解析】 本 主要考 代儒学成 正 思想,旨在考 学生准确解

9、 文信息的能力。根据 文信息 “(文翁) 蜀郡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可知,文翁重教活 属于蜀郡官学,A、 C 两 表述都不符合 意,均排除;根据所学知 可知, 武帝 “ 黜百家、独尊儒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 治地位,而文翁是景帝末的蜀郡守,D 表述不符合史 和 意,排除;根据 文信息“景帝末,(文翁) 蜀郡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武帝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 之始云”可知,B 表述符合 意,正确。12 思勉指出: “ 代注 与 述儒家 典的 学作 一 正 学 ,成 知 分子关注的焦点。如 玄遍注群 ,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 ,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 ,都不知凡已。此

10、等 气既盛,治 者遂 无 筋之徒, 有耳目之思,都用 屑无关大体之 。 ”出 上述 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脱离社会 B儒家正 思想逐 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 普及D儒学成 功名利禄的敲 【答案】 D二、非 13 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代郡国学的首 者是景帝 蜀郡守文翁。 武帝即位后, 文翁 学一事极 。下 令天下郡国仿效, 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 次重 置学官。材料二 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 ,称郡国文学, 文学是地方学 官,除作 地方 5 / 7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

11、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材料三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于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 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 “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

12、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 3)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 1)措施:下诏在全国各郡国兴办学校。作用:汉代地方教育逐渐得到发展。( 2)官职:郡国文学、五经百石卒史。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众多,地位相对较高,说明汉代对地方教育的重视。( 3)途径:传授经学、实施教化、专经教授等。根本目的:向百姓传授儒家思想,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巩固统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 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 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 设置学校官”体现了地方各郡兴建学校;第二小问,从促进地方教育发展,儒家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6 / 7第( 3)问,第一小问,材料“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说明了途径主要包括传授经学、实施教化、 专经教授等; 第二小问, 结合材料“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