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3702558 上传时间:2024-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写词人少女、少妇的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写国破家亡之痛,风格凄楚。其词在表现形式或语言上都独具特色。本文抓住这一特点论述了其前后期的创作风格异同。关键词 李清照 前后期 风格异同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

2、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

3、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

4、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词的主要内容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描写面较狭窄,但其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表现突出。李清照的爱情之歌是纯洁而生动的,请看她的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衬香胆,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的娇柔神态和恋爱心理。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

5、媒妁之言,哪得自由恋爱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大胆至极。她的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6、,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虽然分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减轻了许多,更何况时时尚有传情锦书的慰藉。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分为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7、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首点绛唇就是一幅线条清晰、情趣盎然的速写图。词中不仅有园中树木花卉茂盛的实景描写,更主要的是词人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之余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她生活愉快、性格活泼,在如花的年龄,渴望幸福的爱情生活。从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风姿。可以说这是她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的生活缩影。这样一个少女的性格、神情、心理活动,全词四十字就勾勒得如此生动、细致、鲜明,不得不令人叹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

8、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以上两首词极写了壮丽的祖国风光和迷人的自然景色,并由此抒发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精神。要知道,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的北宋时期,一个妇女能够像男子一样大胆出游,甚至沉醉晚归,是需要勇气的。然而这种幸福的生活并能维持多久,一一二六年,金人入侵,汴梁失守,北中国相继沦陷。李清照美满的生活,被金兵的铁骑无情地碾碎了。她无所安

9、居而仓皇南渡。最为不幸的是她丈夫赵明诚的暴亡然而,南宋小朝廷又不思抗金御侮,一味退避求和。国破家亡,人物殄瘁,孤身一人,漂泊江南又茫无所之。这对一个封建似时代的妇女来说,是何等可怕的命运啊!她通定思痛,怎能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她把金兵入侵,山河破碎,丈夫亡故,漂流异乡所造成的“悲愁”宣泄于词章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弹出缠绵凄苦、深沉抑郁的伤感情调,后人读了当然有苍凉之感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悲愁”是来自外族入侵的兵火劫乱,是来自南宋统治集团的忍辱偷安。这种“悲愁”正好反映了当时离乱的现实,正好控诉了金人野蛮侵略的罪行,正好鞭挞了南宋小朝廷君臣的昏庸腐朽,流露出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

10、关怀之情。“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并序)这首词是一一二八年李清照至建康时所作。它通过南渡前“感月吟风”多少写意往事的追忆和眼前流寓建康苦痛心情的描述,抒发词人自伤“老大无成”的感慨。北宋末年,毁灭性的大变乱,引起作者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她亲身感受到过破家亡的凄楚,使得词中的对比十分鲜明:过去,闲居京、洛,感月吟风;如今,流寓异域,人老建康。追忆往昔,对比目今,一切都感到没意思。试想,一个具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送胡松年使金)心愿的人,能够在“南渡衣冠思王导,

11、北来消息少刘琨”的意境里,依然去试灯、踏雪吗?词中反映出来的苦痛,未尝不意味着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苦大众也同样具有的苦痛。俗话说,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晚年丧子女,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第二年(一一二九年)八月十八日,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李清照的丈夫在建康病逝了。真是或不单行啊!到了这年的冬天,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好无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词人在这里满含血泪之笔,通过细致的内心刻画和形象的情态描绘,来表现一个孀妇的寂寞和哀伤。战争带来了“天涯海角”,忧伤带来了“两鬓生华”

12、,这就是反映流亡孀居生活的凄寂和辛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政局的危机“晚来风势”。这既是晚来北风越刮越猛的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北方金人连续不断的侵扰。李清照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词的创作风格上更加沉郁凝重了,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了。李清照表现凄楚悲凉的较著名的词作还有孤雁儿并序、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时代给予作者的烦恼是那样的多,遭遇是那样的苦,怨恨是那样的深。表现这些方面最成功的作品,应推李清照南渡后写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

13、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通过对残秋黄昏悲凉景色的描绘,特别表现出作者的哀愁和沉痛,曲折地反映了充满战乱的南宋广大妇女的苦痛遭遇。词中连用叠字,一气贯注反映了她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仿佛连读者的心也被带进了悲哀的深渊。尽管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在残酷命运面前的消极情绪,其基调是显得低沉了些,然而词中哀愁和沉痛的流露,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在南宋小朝廷卖国集团屈辱求全,把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时代里,作者的那种由个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

14、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含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因而这一沉痛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代表着不少的、特别是那一时代任人摆布的妇女的苦难遭遇。也就是说,饱经去国忧患之苦,又在危难中死了丈夫的李清照,面对凄风苦雨而抒发的这种感情,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当时千千万万经受同样遭遇的黎庶百姓的感情。我们必须知道,李清照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遭遇和痛苦都是紧紧地和社会现实连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李清照后期词作表现出深愁惨痛,正是当时统治集团卖国政策的产物,具有历史原因和社会群众的基础。尽管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在内容和风格上是大有迥异的,但她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

15、生活中的生活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前面提到的点绛唇,仅四十字就体现了作者少女时代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又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初到南方时不习惯夜雨霖霪的烦躁心理。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话”(永遇乐)等动作细节,也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李清照词的语言也独具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如

16、“绿肥红瘦”(如梦令),“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宠柳娇花”(念奴娇),“柳眼眉腮”(蝶恋花)等,都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祯花草蒙拾)。而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八字,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收到丈夫的来信,顿感欣慰而喜上眉梢,然独居的寂寞毕竟难奈,相思之情又袭上心头。“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短短三句,也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语言的清新素雅,和合适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她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