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专版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八全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二随堂演练鲁教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3702074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专版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八全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二随堂演练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淄博专版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八全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二随堂演练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淄博专版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八全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二随堂演练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淄博专版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八全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二随堂演练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淄博专版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八全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二随堂演练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淄博专版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八全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二随堂演练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专版中考化学复习第一部分八全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二随堂演练鲁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燃烧与燃料随堂演练1(xx威海中考)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2(xx台州中考)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3(原创)下列有关CO2和C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似B一氧化碳可用来冶炼金属,说明它具有可燃性C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4(xx淄博临淄一模)如图所示实验中,为用紫色石蕊试液

2、润湿的棉球,为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A比先红,不变红B比先红,不变红C变红,不变红D变红,不变红5(xx淄博周村一模)某同学将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冒出,根据泡腾片主要成分分析,该气体主要是( )AO2 BN2CCO2 D水蒸气6(xx潍坊中考)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7(xx泰安中考)CO2是重要的资源,以其为原料可获得下列四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反应的实现有利于缓解“白色污染”C反应可用来制取氮肥D反应获得产品后的剩余液中,溶质只

3、有NaHCO38.(xx青岛中考改编)菠菜中含有一种有机物草酸。将草酸隔绝空气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水和碳的氧化物。为了探究上述反应生成的碳的氧化物成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可以去掉乙装置以简化实验方案B丙装置玻璃管中若发生化学反应,则一定为置换反应C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丁试管内无明显现象,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二氧化碳D若甲试管和丁试管内溶液都变浑浊,丙处玻璃管内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9(xx青岛莱西一模)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主要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来实现的。(

4、1)已知自然界中存在碳12、碳13、碳14三种不同的原子,这三种原子都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 。(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有以下两个过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自然界中的水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而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3)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 。如果CO2被封存在含氢氧化钙的地下水层中,则可转化为固态碳酸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合成气”(H2和CO的混合气体)。用“合成气”为原料

5、生产甲醇(CH4O)时,按照“绿色化学”原则,应调节H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 。10(xx德州中考)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CO2与NaOH能够发生反应,某同学按如图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1)有时药品滴加顺序会影响实验现象。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膨胀,后变瘪”,则加入试剂的顺序应该是 (填序号)。A先加入盐酸,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B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盐酸(2)请解释气球“先膨胀”的原因: 。(3)写出气球“后变瘪”的化学方程式: 。11(xx聊城中考)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仪器的名称是 。

6、(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使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 (填名称)。收集CO2不选用装置B的原因是 。(3)用装置D收集氧气时,用 检验气体是否集满。(4)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填“能”或“不能”)选择A为发生装置。12(xx滨州邹平一模)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装置E的作用是 。(3)缓缓

7、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_ 。(4)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13(xx淄博淄川一模)今天是实验室开放日,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到实验桌前,桌上摆有下列仪器:(1)他们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是写出仪器的名称,同学们写出的仪器名称如上图所示,其中你认为有错误的是 (填序号)。(2)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但小组的另外三位同学对此装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A同学:此装置不能用来制取二氧化碳;B同学:此装置可以制取二氧化碳,但需要太多的稀盐酸,浪费很大;C同学:此装置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可从实验桌上的仪器中选用一个容量较小的仪器放到漏斗的

8、下端管口处,既解决了液封的问题,又可以减少酸的用量。请把C同学选用的仪器画在图中应该放置的位置;你认为A同学说此装置不能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C同学改进的装置能解决A、B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 _。(3)D同学认为经C同学修改后,上述装置也可用于制取氧气,此时,广口瓶内应放入的固体药品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后正放在实验台上的原因是 。14(xx滨州中考)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图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试看图回答问题:资料卡片: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饱和NaHCO3溶液可用于吸收HCl气体;20 时

9、,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氯化钙溶液呈中性。(1)装置A可作为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因为 。(2)反应开始后,B中充满氧气,但红磷仍未燃烧,原因是 。(3)装置G中有干和湿的pH试纸各一张,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湿的pH试纸显示pH约为6,干的pH试纸显示pH为7,同学们可得到的结论是 。(4)若装置H中溶液为饱和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 。(5)反应完成后同学们对装置D中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展开探究:【提出问题】 装置D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猜想与假设】 小滨认为溶质只有CaCl2;小崔认为除CaCl2外,可能还含有 。【实验与结论】 小滨取反应后装置D中部分溶液于试管中,滴

10、加酚酞试液,发现溶液颜色呈无色,于是小滨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反思与评价】 小崔认为小滨的实验方案是错误的,理由是 ,为验证后一种物质是否存在,小崔同学可采用 (填字母序号)来代替酚酞试液。A碳酸钠溶液B石蕊试液C锌粒15(xx济宁中考)某实验小组利用下面实验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请根据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探究二氧化碳与碱反应时,将装置A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置D未出现浑浊,原因是 ;可将二氧化碳先通过装置 ,再通入装置D,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实验分两步进行:首先将二氧化碳通过石蕊试液浸泡的干燥纸花,再将二氧化碳通过石蕊试液浸泡的湿润

11、纸花,这样做的目的是 ;结合上面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填序号)。16(xx青岛市南二模)乙醇是以高梁、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油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2001年4月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并于同年4月15日开始实施。乙醇(C2H5OH)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如果氧气不足,乙醇燃烧可生成多种物质。现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确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CO2和H2O。请回答下列问题:(1)能确定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 。(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石灰水无变化。B装置的作用是

12、;C装置的作用是 ;D装置的作用是 。(3)为了保护环境,应在装置的排气管口采取的措施是 。(4)若乙醇燃烧产物中CO和CO2的总质量为25.2 g,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5,燃烧的乙醇质量为 。17(xx枣庄中考)实验室常用甲酸(H2CO2)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备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H2CO2H2OCO,再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COCuOCuCO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装置G中的名称是 ,装置B的作用是 。(2)装置E是用来检验装置D吸收二氧化碳是否完全,该装置 (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写出D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应连接装置F和G,导管接口的顺序为a e。(4)反应过程中,装置C的烧瓶内氧化铜粉末处于“沸腾”状态(一氧化碳气流冲击所致),这样有利于 ,烧瓶内固体物质的颜色变化: 。(5)请你设计一个探究氧化铜是否反应完全的实验: 。18(xx淄博沂源一模)我县盛产石灰石,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