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构想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3694039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构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构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构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构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构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构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构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构想一、教材解读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

2、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二、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

3、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这个目标是全面的,是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的,既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现了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三、教学策略“教有多法,但无定法。”本课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基础上的重点感悟法。这篇文章篇幅长,而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面面俱到的结果必然是面面不到。经过研读,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使少年周恩来立下宏伟志向。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

4、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教学时我们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的所见所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四、教学流程第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了解课题:崛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交流周恩来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内涵做铺垫。3教师简要介绍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因为这个故事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这里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为后面的理解感悟奠定基础。第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课前预习的能力,所以教学起点要建立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这里主要做两件事

5、情:1检查认读课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语,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这里老师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读自纠。2.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来的。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册教材要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但是对于这篇教材来说,让学生独立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和坡度,出示一个思考提示。在这个提示的引导下,引导几个学生互相补充,理清了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的整体感知,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也是学生整体把握能力训练的需要。第三、抓注重点,细读品味这一环节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

6、精华,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依据教材、学生等情况,大胆地处理教材,该取的取,该舍的舍。具体教学主要经历以下过程:1.以“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设问,引导学生抓住“周恩来在租界内所见所闻”的重点段,即文章的7、8段。这两段既是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又是课文的重点。2.引导学生品读7、8段,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分别体会中国妇女、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的内心。先让学生自读,圈点体会,然后集体交流,加深感悟,并感情朗读,最后引导学生整体朗读、填空,进一步感悟。这个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外表到内心、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假如

7、你看到了这些情景,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在学生提问后再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事情?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自己和作者、周恩来以及老师的的情感拉在了同一条线上,学生会在疑问中对中华不振产生具体的感受,并且拓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过程中走进周恩来的内心。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朗读这句话以后,提问:周恩来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是怎么想的?学生充分回答以后教师对这句话充满激情的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希望。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的沉思。我曾经设想先让学生想一想周恩来可能想些什么,后来经过反复斟酌,决定把这个问题放在读了

8、周恩来的理想之后。我觉得这样来问,学生更容易结合把中华不振和中华崛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与周恩来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体会到周恩来胸怀的博大和志向的远大,对周恩来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第四、通读全文,质疑问难这一步是解决抓住重点研读造成的学生理解疑问的最佳策略。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我们觉得,这就是一个落实的时机。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解决,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可以由老师进行讲解,也可以把有待于深入探究的问题留到课后。第五、总结全文,引导拓展。 这里设计了一个阅读周总理其他故事的作业。这个作业是对课内阅读的拓展深化,也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升华。总起来说,这堂课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抓住重点段落研读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并且体现了语文教学特有的动情朗读、深入感悟、展开想象等、人文素养培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