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369339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3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2、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2.下载古风背景

4、音乐,制作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

5、”区分形近字。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二)知诗人,解诗题。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

6、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三)解词连句知大意。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

7、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轻烟入: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

8、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4)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4).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

9、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

10、呢?”农家问。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探究质疑。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

11、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四、板书设计寒食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第二课

12、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诗风。2.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3.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4.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教学重点探究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教学难点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

13、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1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2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3导语:我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亲情和友情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是我们还需要用来向往的一件东西,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了,那时最想过的应该会是情人节了。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可以名正言顺地会面。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是汉魏

14、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一诗一词。(板书:迢迢牵牛星)二、 整体感知,赏析探究1 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师: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生)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经过几年的等待,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2求同过程师: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小声

15、地朗读。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形容?生:怨、忧、思、悲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一种相同的情感。3求异过程师: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生:迢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师:那你来把那种怨恨的感情给大家读出来好吗?(作稍微的朗读指导,并让全体学生朗读体会这种情感)生:泪如雨下。(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织女思念牛郎的悲苦之情)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乐观、忠贞。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会(每年一次的相会,突出爱情的珍贵)4总结:求异(幻灯片)迢:怨恨、悲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板书:离愁别恨: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鹊:忠贞、坚定、珍贵、对高尚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