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逐课精练 鲁人版必修5.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369293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逐课精练 鲁人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逐课精练 鲁人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逐课精练 鲁人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逐课精练 鲁人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逐课精练 鲁人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逐课精练 鲁人版必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逐课精练 鲁人版必修5.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鲁人版必修五第一单元逐课精练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百舸() 橘(j)子洲 遒劲(qi)B峥嵘(zhn) 携(xi) 遏()制C漫江(mn) 寥(lio)廊 挥斥(ch)D惆怅(chn) 稠(chu)密 辟谣(p)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3下面分析有误的

2、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4默写句子。看万山红遍,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_,_;_,_。_,_,_。诗词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一)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

3、陵阙。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B李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C毛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一“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一“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D毛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之意。2对两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词

4、中所写的人物来看,李词所写的是一位思妇秦娥;而毛词因为没提到过人物姓名,所以词中没有人物活动,纯是一首写景词。B从时令上看,李词所交待的是秋季,毛词所交待的是冬季。C从气氛的渲染上看,李词渲染的是一种凄凉、冷寂、迷茫的气氛;毛词渲染的则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D两词均是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的景物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二)沁园春 长沙1925年 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

5、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 雪1936年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3试比较两首词在写作上的相同点。_。4试比较两首词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_。5试比较两首词在结尾所抒发的感情。_。参考答案积累与运用1C2D3D4略诗词阅读(一)1A2C(二)3写美景,抒豪情。上半阕都以写景为主,即景抒情,下半阕以叙

6、事议论为主,抒发豪情壮志。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与“风流人物”的对比。语言极富表现力。4同:写壮景写得雄奇伟丽;异:北国、湖南,冬景、秋景。 5沁园春长沙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 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离骚(节选)课后练习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修姱( ) 谣诼( ) 侘傺( )溘死( ) 方枘( ) 延伫( )兰皋( ) 芰荷( ) 岌

7、岌(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余心之所善兮 (善,崇尚,爱好)B面规矩而改错 (矩,用以求方形的工具)C背绳墨以追曲兮 (绳墨,比喻准绳、准则)D岂余心之可惩 (惩,惩罚)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B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C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品,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D后世将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体称之为“楚辞体”或“骚体”。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忳郁邑余侘傺兮B何

8、方圜之能周兮C悔相道之不察兮D进不入以离尤兮5翻译句子。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_。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_。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_。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_。6默写句子。长太息以掩涕兮,_。亦余心之所善兮,_。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

9、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屈原:_。渔父:_。2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什么?_。3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什么?_。4对屈原和渔父的一番对话,你的看法是怎样的?_。5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C“于物”“见

10、放”中“于”“见”都表被动。D文中两个“乎”,在意义用法不相同。E“察察”“汶汶”“皎皎”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参考答案积累与运用1ku zhu ch k ru zh o j j2D3B4C5略6略文言文阅读1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2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3人不能凝滞于物,而应与世推移。4言之成理即可。5BE哦,香雪课后练习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皱褶( ) 碾轧( ) 斟酌( ) 凛冽( ) 悸动( ) 战栗(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是一篇短篇小说,选取和描绘了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抒情意味浓厚。B课文

11、中的心理描写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C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D课文是美的,可概括为诗意美、青春美和阳刚美。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铁凝的代表作有大浴女麦秸垛铁凝日记等。B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C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D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论快乐我们经常概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ew

12、c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切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过;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