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教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3690988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教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奥教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奥教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奥教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教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教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

2、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

3、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网页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

4、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预设: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三、细部揣摩:(环节一)讨论探究:课前准备:请同学们预习,并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个学生写35句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整理出排行榜: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

5、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4.那个女孩在微笑。在笑什么呢?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做在线讨论,将自己对该细节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发表议论。并让在座的同学对评论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议与总结。(环节二)在线思考: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

6、谈你的看法。预设: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明确: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

7、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四、拓展延伸: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五课堂小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

8、宣言:“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

9、却向未来敞开。六作业(二选一):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七教学设想:以组织讨论该新闻稿当中的细节描写为课堂重点,问题设置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相关链接】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

10、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精彩评论】不是新闻的“新闻”与没有新闻的“新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不能算是一篇新闻稿。这首先因为它的标题与新闻稿标题展示新闻事件核心的要求不符。既然“没有什么新闻”,那么它还能算是一篇“新闻”稿吗?其次因为它违背了新闻稿导语加主体的结构规律。它没有设置导语,就直奔主体而去了。没有导语的稿子,能算是“新闻”稿吗?再次因为它

11、在内容上不具备新闻的诸要素。除了地点(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两个要素之外,其他的要素如参观的人是谁(人物)、在什么时间参观(时间)都是模糊不清的。连最起码的新闻要素都不具备的稿子,你能说它是“新闻”稿吗?然而,这确实是一篇新闻稿,而且是新闻史上被称为“名作”的新闻稿。如果它的作者当年循规蹈矩地按新闻稿的要求去写的话,那么它或许会成为一篇地道的新闻稿,却成不了“名作”。把新闻写得不像新闻,“没有新闻”却硬要写新闻,这正是罗森塔尔别出心裁之处,也正是它成为“名作”的主要原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标题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却是发生在奥斯维辛最大的事实。这里除了每日接待

12、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让人们了解当年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些几乎千篇一律的“旧闻”之外,确实没有什么“新闻”。假如说奥斯维辛有了新闻,比如说重新开张了什么的,那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了。因此,“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虽然是有悖新闻创作规律的,却是爱好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期待的。奥斯维辛虽然没有什么新闻,却有着许多当年纳粹留下的用于迫害囚犯们的“旧物”,比如毒气室、牢房、绞刑室,比如鞭刑柱、焚尸炉,比如6英尺宽、3英尺高的每夜里面要睡五到十个女囚犯的木盒子,比如数以千计的死难者的照片它们都是当年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的铁证。参观者在这些“旧物”面前的各种反应,才是作者所要发掘的新闻意义。从对参观者“默默

13、地迈着步子”“步履不由地慢了下来”“表情茫然”“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跪了下去,在自己的胸前画十字”等神情举止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这些“旧物”已经对参观者的心灵造成极大的震撼。作者发掘“旧物”的新闻意义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了。然而,敏锐的记者罗森塔尔还是发现了一些可以说是与笼罩在奥斯维辛的肃穆气氛不相协调的东西,比如“阳光明媚”“碧绿的草地”“孩子们的嬉笑”“雏菊花在怒放”等等。它们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可怕的,这就是对纳粹罪行的淡忘。如果说发掘“旧物”中的新闻意义是重要的话,那么,警示世人如果淡忘了纳粹的罪行,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悲剧就可能重演,就

14、是重中之重的了。这或许也是它成为“名作”的原因之一吧?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报纸上的新闻,常常被人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人喜欢看体育赛事,明星琐事,有人关心保健常识,生活指南。但是,有一种新闻报道是需要我们站着读乃至跪着读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是这样“沉重”的新闻。它真实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的现在和过去,让你在罪恶的人性面前热泪纵横,无地自容。奥斯维辛是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动用了毒气,细菌,焚尸炉等惨绝人寰的杀人方式,共有万人死在那个人间地狱。有位思想家说过:奥斯维辛之后,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又有人说:奥斯维辛之后

15、没有诗歌。记者的不安,是面对人类曾经犯下的罪行的悔恨,是对无辜死难者的悲悯。在真理和善良面前,他的良心受到拷问。首先,灾难带来的破坏性是无法弥补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在布热金卡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记者虽然看到了象征着希望的阳光,草地,儿童,但是他的思想上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地狱里长出的家园是可耻的,忘记灾难的最好方法就是没有发生灾难。就像我们的圆明园,应该让它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而不是浅薄地重建,因为这才是它应有的灵魂。其次,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罪恶,就发生在人彻底疯狂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成为可能。没有人类的良知,那么,杀戮也是理直气壮的了。正是忏悔,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一位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再次,在苦难和死亡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