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练习题.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3687879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凸透镜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凸透镜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凸透镜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凸透镜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凸透镜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凸透镜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凸透镜练习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凸透镜练习题一、选择题 、基本概念辨析题1、下面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虚像和实像都能通过眼睛观察到,但虚像不能成在屏上而实像能成在光屏上B.虚像一定是人的幻觉,实际上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C.只有实像才能用照像机拍摄,而虚像照相机拍摄不下来D.实像才能用眼睛观察到,虚像不能用眼睛观察到2以下是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平面镜和凸透镜所成虚像的大小都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3、下列物理现象中:老人用放大镜看书;在岸上看水中的鱼;太阳灶烧

2、水;水中的筷子变弯其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 B、 C、 D、4.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如图中的A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5 55图中的“世”字是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像,下列光学器具中应用了此成像原理的是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显微镜、已知焦距、成像的性质,求物距或像距6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为 A100mm以外 B恰为50mm C50mm以内 D略大于50mm7、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A大于10 cm

3、 B小于10cm C大于20cm D在10cm和20cm之间8如图,是一种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9 10、已知物距或像距、焦距,判断成像的性质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已知物距或像距、成像的性质,求焦距10、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

4、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40cm B.30cm C.20cm D.10cm1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离透镜16cm的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则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 4cm B. 8cm C. 10cm D. 18cm12.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 cm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10 cm B.20 cm C.12 cm D.以上都不对、先求焦距,在判断成像的性质13.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0 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主轴移动到距凸透镜45 c

5、m处,则成像的情况一定是A.放大的实像 B.等大的实像 C.缩小的实像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14.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蜡烛距凸透镜15 cm,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蜡烛距透镜40 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蜡烛距透镜18 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C.蜡烛距透镜20 cm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D.蜡烛距透镜6 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15.蜡烛在离凸透镜20cm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cm,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A.缩小的 B.放大的 C.正立的 D.倒立的成像的动态变化习题: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

6、变小16、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17、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右图中的甲和乙,则A.小红离小强的距离近 B小明和小红离小强的距离相同 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减少镜头到底片的距离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17 18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5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

7、像,则所成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将光屏移到图中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 。如果要想使像变小,蜡烛应向 侧移动。二、填空题1、一倍焦距分 :即是成 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分 :即2是成 的分界点。 2、实像与虚像: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 像;反之,则称为虚像。且 像都是倒立的,而 像都是正立的。3、像与物变化关系:(成实像)物 像 像变大,物 像 像变小;像和物 方向移动。4、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距u像物在凸透镜同侧、异侧像的正倒大小像的虚实像距v应用U 2f U =2ff

8、U 2fU=f一束平行光探照灯U f8、在实验中若发现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原因有: , 。 6.幻灯机的幻灯片要_(“正插”或“倒插”)在_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的像的性质是_、_的像.7.某同学拿了一个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要想观察细小的物体应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_的下方;要想用它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此时像的位置在_的范围;要想用它得到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此时像的位置在_的范围.8、在实验中如果时间长了,蜡烛烧短,则像向光屏 方移动(上/下)。像与物体移动方向相 (同/反)。 9、像的“放大”与“变大”或“缩小”

9、与“变小”的区别: 若物体放在凸透镜1.5倍焦距的地方,当它沿透镜主轴向2倍焦距的地方移动时,像虽然变 ,但像仍比物 。即是 的。 若物体放在凸透镜3倍焦距的地方,当它沿透镜主轴向2倍焦距的地方移动时,像虽然是变 的,但像仍比物 。即是 的。 13、放大镜实际上就是一个 透镜,只是利用了物体在 成放大的虚像这一原理。放大镜也可以成 像。14、在鉴定文物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像是_。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5度要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_。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6倍,则他看到的角是_度。15、在“研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请你设计一个测量透镜焦

10、距的简易方案,写出实验步骤:(A)_(B) _ (2) 若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时,手边有焦距为48cm、15cm和4cm的三个凸透镜,你认为选用焦距为_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更为恰当理由是:_ _。16、在练习调节教学投影仪(参见图)的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 这时,教室后排同学要求他将屏幕上的画面再调得大一些. 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_(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_(填“上或下”)调。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 ,平面镜的作用是 。16 1 2三、做图与实验题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5cm,物体AB、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8所示,请在图中适当

11、的位置画出物体AB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不要求作光路图)。2、已知发光点S和发光点S经凸透镜折射后所成的像如图6所示,在图中找出凸透镜所在的位置。 3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 、b、c、d和e点,如图1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1)把烛焰放在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2)把烛焰放在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3)把烛焰放在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4)如果把烛焰从a点移到d点。像到透镜的距离_,像的大小变_。(5)当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0cm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光屏上刚好能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是_像,如果把烛焰和光

12、屏的位置互换,则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是_像。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的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1)小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实验序号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质112002400倒立,放大,实像216001600倒立,等大,实像320001333倒立,缩小,实像430001091倒立,缩小,实像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 cm(2)小华所在的小组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固定不动,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3)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