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368463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来叙述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全书共分为七个手记:手记一:爱心和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手记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 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手记一、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答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第一条应该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素

2、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种情感,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情感。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就不只把我们当做老师。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

3、的尊严。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情感依恋。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立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爱心和童心,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中故事之一,宁玮高考落榜后,李老师内心不安,通过书信与这位同学交流思想。他给宁玮的通信中曾这样写道:“我从来就不认为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你的朴实、善良、与正直,我是永远忘不

4、了的,同学们也是永远忘不了的;而且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这些可贵的品质也许会为你带来一些烦恼,但更会使你赢得人们的尊敬与信任。”李老师的真诚和率直,一定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同学,虽然这位同学因种种原因没有复读,没有走进大学的殿堂,但是,走上社会的她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李老师永远是她精神上的教父。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不客气地说,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读着书中的第一段开篇语,不由心灵震撼。如何才能转化后进生?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

5、的港湾。(一)“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对于“后进学生”的“爱”应该是真诚的。要把“后进学生”看做朋友一样去交往,当孩子们与我们产生了朋友般的感情后,我们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这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关键。(二)“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教给学生。“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三)“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后进学生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其中李老师转化“后进学生”的教育

6、思想就与众不同,只要你看看两个标题,就不得佩服。1)“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文中万同这位同学成功的转化就其教育思想实践的结晶。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其中,当然包括对“优生”的培养。面对“优生”,教师在深感“幸运”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如何“培养”优生?他说:激励“优生”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李镇西

7、老师结合他自己的体会,认为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伟人、名人传记读物,让“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文中成功典型程桦、杨嵩、黄金涛同学都从成功人士的事例中受到教育和启示。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应该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和分数,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的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

8、,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适当淡化这类学生的“优生”意识,帮助他们去掉自我陶醉的“光环”,恢复他们作为普通同学的感觉,是使他们保持一颗纯朴童心的有效方式之一。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 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生”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其次,“优生”担任班干部

9、不宜搞“终身制”,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机制;另外,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挨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处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在“应试教育” 的束缚下,“高分低能”的现象不是个别的。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让他

10、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李老师对“优秀学生”的教育不只注重分数,他探索出培养“优生”的六大方法。尤其是练“优生”受挫心理,更值得推广。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提高他们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负重的心灵向谁求救?“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有人回答!” 北京一位中学生这发自肺腑的声音,代表了所有中学生对目前学校德育的

11、批评。老师因自己传授的思想遭到学生反感而十分伤心,学生因自己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解答而万分苦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感到离不开对方,然而现在都失去了对方!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有:一、创设和谐氛围1、建立师生和谐关系青春期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2、造就班级和谐环境。心理学认识,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般说来,一种环境或一些人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观点与习惯,我们便会产生好感或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引起

12、相反的情感。二、开设专题讲座。三、进行个别谈话。四、保持书信交流。五、推荐有益读物。六、争取家长配合。青春期心理教育,一直是班主任老师头疼的事。李老师采取多渠道并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保持书信交流。这种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文中那个自杀的女生名叫宁小燕。她小学时是“小雷锋队的“女司令”;中学时,爱好广泛,文学,美术,都很优秀,是一个非常乐观、自信而且富于思考的少女!她是一个优秀的共青团员,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13、,竟然“没有勇气和毅力继续前进”,而选择了死亡。这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伤感。李老师是带着一种忧患的意识,用一种批评的方式来写本手记的。他说:我在她给我们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一文中对我们的教育发出了一声声质问,这绝不意味着我的教育就十分高明,因而可以居高临下地去指责其他的成长历程、思想轨迹和命运发展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把批判的解剖刀对准了自己的教育!我开始了反思。而且这种反思一直持续到了宁小燕悲剧发生10年后的今天。李老师主要反思的是德育。他说:我之所以把反思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德育上,是基于这样的人世:既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对教会学生做人最直接的德育,我们理应有更深入的

14、研究和探索。他主要针对德育观念进行了10个方面的反思。1、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2、德育内容: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3、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4、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5、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6、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7、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8、德育环境:是封闭,还是开发?9、德育管理:“人治”,还是“法治”?10、德育评价:是片面测估,还是科学衡量?宁小燕自杀的悲剧,李老师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宁小燕留下的日记和遗书,让人震惊。她在自杀前,“带着

15、对人生的幸福满足,怀着对死的美好向往,坐在江堤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咀嚼着磷化锌,同时又悠然地欣赏着周围如画的美景-”。她的自杀给当前的德育教育敲响了警钟,揭示了德育教育所深藏的危机,值得每一个人思索。 手记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 这部分内容是李老师写得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是最为精彩的地方。记录了他一段铭心刻骨的经历,是一个让人心痛的故事。这是李老师20年前和一群山东中学生通信的故事,他先与一个叫杨守丰的同学通信,后来这位同学突然去世,于是她的同学接着和李老师通信,由原来的素不相识,到现在的彼此信任。她们从李老师这里获得成长的养料,李老师从她们的信中也感到了教育的幸福。虽然远隔千里,彼此没有见过面,但精神上的相遇相知,就像天空中掠过的云彩,让人感到格外的温馨和浪漫。 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