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内战烽火1.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3684498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 内战烽火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1课 内战烽火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21课 内战烽火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21课 内战烽火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21课 内战烽火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 内战烽火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 内战烽火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课 内战烽火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江中学 吴琼一、 课标分析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二、 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第1课,本课简要介绍了国共内战的概况,包括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挺进大别山等三个子目,它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在整册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本课第一个子目“重庆谈判”是内战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

2、较量,第二个子目“转战陕北”是内战第一年双方的军事斗争,第三个子目“挺进大别山”是内战第二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情况。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意义深远,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重要。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从直观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对本课的学习存在有利的一面,但其历史思维能力还比较有限,对挺进大别山的原因、意义等问题在理解上还有些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并且借用图片、视频资料营造浓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习兴

3、趣,进而理解历史史实,形成科学的认识。四、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坚持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思考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阅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运用表格和数据对比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等一系列历史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民主和平的自觉性,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庆谈判

4、。难点: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七、教学过程:(一)激疑导入:教师播放数字故事民族的记忆,提出问题:饱经八年战火离乱摧残的中国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预设回答:和平、民主。教师过渡:人民如此渴望的和平、民主能否实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回到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一起来学习第19课内战烽火。(二)引导探究:1、重庆谈判教师: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人民渴望民主、渴望和平。那么人民对于民主、和平的愿望能否实现呢?我们中国的前途又在哪里呢?也许下面这段视频可以给我们一些线索。播放视频重庆

5、谈判。教师:请大家结合视频及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2)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学生预设回答:(1)共产党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国民党独裁专制的黑暗前途。(2)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为了欺骗人民。教师:既然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政策,那么毛泽东接到电报之后去还是不去呢?接下来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毛泽东去会有什么结果?不去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总结:如果不去,则正中蒋介石的圈套,背上内战的罪名,失去民心。如果去,则能表明争取和平的诚意,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教师过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也

6、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乘飞机从延安到达重庆,进行重庆谈判。接下来,请大家进行小组合作,完成“重庆谈判档案”。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出示双十协定图片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协定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和平的,但是因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政策,所以这一协定并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教师过渡:双十协定签订后不久,蒋介石就背信弃义,撕毁“双十协定”,发动了内战。面对蒋介石的进攻,中共与国民党在军事上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呢?2、全面内战教师出示内战爆发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教师出示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对比表,引导学生理解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是十分悬殊的,但是

7、国民党发动内战尽失民心,共产党得到了民心,在人民的支持下,中共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教师过渡: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又发动了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教师出示国民党重点进攻示意图,提出问题:面对众寡悬殊,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战术?学生预设回答:撤出延安。教师过渡:共产党主动撤出延安后,国民党随即占领延安,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认为占领了延安就意味着马上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他的美梦能成真吗?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教师播放视频陕甘宁解放区战役。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回答转战陕北的时间、指挥者、部队、战术、历史意义。教师出示图表,引导学生归

8、纳总结: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内战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人民解放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经过一年的英勇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基本遏制了国民党军的攻势,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内线作战对解放区的资源毕竟有很大的消耗与破坏,如何不失时机的引导战争向外线(国统区)发展,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成为摆在中共面前的战略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又做出了怎样的战略部署呢?3、挺进大别山教师过渡:解放军由防御转为进攻,是在敌人尚有一定优势,我方尚处于劣势下的一种主动行为,因此进攻方向、方式的确定十分重要,那么中共选择了哪里作为进攻目标呢? 学生预设回答:大别

9、山。教师出示毛泽东关于挺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的谈话、挺进大别山的地图,提出问题: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进攻目标?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动画地图演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挺进大别山的原因并总结这一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展示小明同学为“挺进大别山”做的历史档案,请学生为他找出有错误的地方并做修改。学生思考并完成任务。(三)开放式延伸: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和内战爆发初期的史实。其实要想学习历史知识,不光可以上历史课、看历史书,还可以看历史电影。假如要拍摄一部反映“内战烽火”的电影,你想选择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呢?为了让观众先睹为快,请以小组为单位为电影写一份剧情简介。要求语言简练,内容

10、全面。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进行成果展示。(四)课堂小结教师播放数字故事没有共产党的就没有新中国。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变化。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更大的辉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八、课堂练习:必做: 同步训练第18题选做: 同步训练第9题九、 效果分析本课所涉及的基本史实清楚,教学内容简明,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属于司空见惯、驾轻就熟的一课。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如何才能做到独辟蹊径、别开生面?以此观之,本课的教学

11、设计不乏独到之处。1、 给学生主动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合作能动性,采取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2、导入结束新颖,情境渲染动人心弦。本课用观看数字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和结束教学,历史情境渲染特别到位,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活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3、把握重点难点,课堂流程清晰明了。一节课短短的几十分钟,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不能杂乱无章。本课教学主要分三部分,一是重庆谈判,二是转战陕北,三

12、是挺进大别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文字材料、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引导、过渡和总结,重点探讨了“重庆谈判”这个重点和“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这个难点。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欺骗的手法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质,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人民解放战争能在短短的几年获得胜利,中共赢得民心是重要原因。也使学生明确了挺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西可威胁到湖北重镇武汉,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了国统区。4、拓展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知

13、识点,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最后设计了知识拓展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和内战爆发初期的史实。其实要想学习历史知识,不光可以上历史课、看历史书,还可以看历史电影。假如要拍摄一部反映“内战烽火”的电影,你想选择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呢?为了让观众先睹为快,请以小组为单位为电影写一份剧情简介。要求语言简练,内容全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并进行了展示,这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本科所学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1、课件制作水平还有待提高。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课

14、件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挺进大别山”这一环节的处理缺乏新意,学生并没有很透彻的认识和理解。3、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内容就会更加的饱满、有深度。4、对课堂掌控和驾驭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变化,应该事先设计一些应急预案,以免在出现问题后手忙脚乱。十、课后反思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播放数字故事,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回顾抗日战争及战争后国家和人民的状况。然后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对中国前途命运的不同观

15、点和做法。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重庆谈判的前因后果和内战爆发的情况。接着通过图表,引导学生对比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和民心向背,使学生明确共产党对民主和平的理想与人民是一致的,所以在人民的支持下,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接着通过视频和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转战陕北的相关史实。再运用地图和动画,引导学生理解挺进大别山的原因和意义。最后设计了拍摄解放战争电影、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活动,并以数字故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结尾,帮助学生升华情感,加强对党的热爱。总的来说,这节课的结构比较清晰,环节之间过渡比较自然,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起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交流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有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有些环节过于拖沓,有些史实讲的不够清,线索有些混乱;对于一些学生的发言引导的不太到位,不自然,看到学生不积极发言,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都有待提高;课件上的一些事例没有层次,使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对于以上问题及不足,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