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3678991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B51/T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07-4-1实施2007-1-26发布氮肥合理施用准则Rules for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DB51/T6172007DB51四川省地方标准65.080B131DB51/T6172007目 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氮肥类型25 施用原理26 施用依据27 施用技术38 效益评价3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氮肥施用总量的确定和计算方法4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施肥的效益评价6I前 言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生态建设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 琦、孙锡发、曹旭辑、曹均成、熊俊秋。氮 肥 合 理 施 肥 准 则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氮肥类型、施用原理、施用依据、施用技术、效益评价。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具有氮(N)标明量、以提供植物所需氮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3、标准。GB 2400 尿素GB 2945 硝酸铵GB 3559 农业用碳酸氢铵GB 535 硫酸铵GB/T 2946 氯化铵GB/T 6278 肥料和土壤调理剂 术语NY/T 496 肥料合理施用准则 通则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肥料fertilizer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为主要功效的物料。3.2 大量元素 macronutrient对氮、磷、钾元素的通称。3.3 氮肥 nitrogen fertilizer具有氮(N)标明量、以提供植物所需氮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3.4 磷肥 phosphate fertilizer具有磷(P2O5)标明量,以提供植物磷养分

4、为其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3.5 钾肥 potassium fertilizer具有钾(K2O)标明量,以提供植物钾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3.6 有机肥料organic fertilizer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3.7 植物养分plant nutrient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3.8 肥料养分nutrient from fertilizer 肥料中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3.9 施肥量 fertilizer rate, fertilizer dose施于单位面积耕(林)地或单位质量生长介质中的肥料养分(包括土壤调理剂)的质量或体积

5、。3.10 植物的土壤氯容量 chloride capacity of soil and plant作物耐氯临界值减去土壤含氯量的差值。4 氮肥类型 4.1 铵态氮肥氮肥中氮素形态以氨(NH3)或铵根(NH4+)离子存在。如,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4.2 硝态氮肥 氮肥中氮素以硝酸根(NO3-)离子形态存在。如,硝酸钾。4.3 硝铵态氮肥 氮肥中氮素以硝酸根(NO3-)离子和铵根(NH4+)离子两种形态同时存在。如,硝酸铵。4.4 酰胺态氮肥 氮肥中氮素形态以有机酰胺态氮形式存在。如,尿素。5 施用原理 5.1 矿质营养理论植物生长除需要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等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碳、

6、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等必需营养元素。每种必需元素均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同等重要,不可替代。5.2 养分归还学说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并以收获物形式带走了大量的养分,使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减少,地力逐渐下降。为了维持地力和提高产量应将植物带走的养分归还土壤。5.3 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产量也在一定程度内随着这个(些)养分的增减而相对变化,即使继续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再增加植物产量。最小养分会随植物产量和施肥水平等条件的改变而变化。5.4 报酬递减律 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7、在一定施肥量的范围内,植物产量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而增加,但单位施肥量增加的产量却呈递减趋势。施肥量超过一定数量后植物产量不再增加,反而下降。5.5 因子综合作用律植物生长受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多种因子制约。施肥是植物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养分配合施用应与其它增产措施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5.5.1 正交互作用效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养分配合施用后,对植物的增产效应大于每种单一肥料养分单独作用时的增产效应之和。5.5.2 无交互作用效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养分配合施用后,对植物的增产效应等于每种单一肥料养分单独作用时的增产效应之和。5.5.3 负交互作用效应

8、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养分配合施用后,对植物的增产效应小于每种单一肥料养分单独作用时的增产效应之和。6 施用依据6.1 植物营养特性 不同植物种类、品种,同一植物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产量水平对氮素养分的需求数量和比例不同,不同植物种类对氮素养分种类有特殊反应,不同植物对氮素养分吸收利用能力也存在差异。6.2 土壤性状土壤类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等因素导致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不同,从而影响氮肥的肥料效应。6.3 氮肥品种根据不同氮肥种类和品种,采用适宜的施用方法和施用技术。7 施用技术根据植物吸收氮素的特征、氮肥施用原则、土壤供应氮素的情况、土壤性状、氮肥的特性、耕作制度、气候等确定氮肥适

9、宜的施用数量、施用品种、底追比例、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7.1 施用品种氮肥可作底肥或追肥施用。底肥应选择速效氮含量低的氮肥,追肥应选择速效氮含量高的氮肥。酸性土壤应选择生理碱性或碱性肥料,碱性土壤应选择生理酸性或酸性肥料。硫酸铵一般在碱性土壤上施用;氯化铵应根据植物的土壤氯容量施用,作底肥时应适当早施,在耕翻后及时灌溉;硝酸铵应作旱地追肥和种肥用。7.2 施用数量氮肥施用总量的确定和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7.3 底追比例 作物底肥和追肥应按照一定比例施用,追肥应少量多次施用,尤其是瓜果、蔬菜类作物。禾本科作物追一次肥料时,底、追比例一般为6:4;追两次肥料时,底、追比例为4:6,两次追肥各占一半

10、。7.4 施用时期 在氮素反应敏感的植物生长前期、中期和后期均应补充氮肥。7.5 施用方法根据氮肥的不同特性,可作底肥、种肥、追肥、叶面肥喷施。施种肥时不应与种子直接接触;施底肥时,应全层施用;追肥应集中施用和深施,避免与植株叶子接触,并应在阴天或晴天清晨或晴天傍晚进行。8 效益评价氮肥的效益评价参见附录B5附录A (规范性附录)氮肥施用总量的确定和计算方法1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根据土壤地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在不同地力区域内经过对比试验后,确定每个地力接近相同区域的氮肥在不同植物的不同生育时期施肥量的施肥方法。2 目标产量配方法根据种植区域内的耕作条件和产量最高限度,一般在某种植物近三年的

11、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再根据植物吸收氮素原则和土壤养分供应量所确定的氮肥和其他肥料的施肥方法。3 养分平衡法 根据无肥区植物带走的养分量和土壤养分测定值计算出土壤供肥量、植物需要吸收的氮肥总量,再确定所需增加氮素养分的施肥方法。应施的肥料N,按式(1)计算N = a1-a2 (1)式中:a1 植物需要吸收的N,kghm2 a2 土壤可提供的N,kghm2植物需要吸收的N,按式(2)计算N1 = b1b2 (2)式中:b1 目标产量,kghm2 b2 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kg /100 kg 氮肥施用量 (A) 按式(3)计算A = (a b-c0.15k)/de (

12、3)式中: a 植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kg /100 kg b 目标产量,kghm2 c 土壤养分测定值, mg/kg k 校正系数 d 肥料中所含养分,% e 肥料当季利用率,%4 地力差减法 根据目标产量和无肥区带走的养分量确定需要施用氮素肥料养分量的方法。氮肥需要量 (B) 按式(4)计算B = a( b1 b0) /de (4)式中: a 植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kg /100 kg b1 目标产量,kghm2 b0 无肥区植物产量,kghm2 d 肥料中所含养分, % e 肥料当季利用率, %5 肥料效应函数法 经过反复的田间试验后,不同产量与相应的施肥量,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

13、,从而确定相关肥料适宜施肥量的施肥方法。6 养分丰缺指标法 在不同地力水平上通过田间试验,得出土壤养分供应水平的丰缺情况、最高施肥量和植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制定出养分的丰缺指标及其对应的植物产量,从而确定氮肥施用量的方法。7 有机氮和无机氮的换算方法7.1 同效当量法 通过田间试验,得出某种有机肥料所含的氮养分的肥效相当于多少个单位的化肥氮,从而确定需要增加施用氮素化肥量的方法。同效当量 (E) 按式(5)计算E = (b2 b1)/(b3-b1) (5)式中: b1 无氮处理产量, kg b2 有机氮处理产量, kg b3 化学氮处理产量, kg7.2 产量差减法 通过田间试验得出某种有机肥料施用量能得到的产量,然后采用目标产量减去有机肥料能增产的部分产量,即为应施化学氮才能得到的产量,从而确定氮素化肥施用量的方法。7.3 养分差减法 植物所需氮素养分总量减去能利用的有机肥料氮养分量,即为需要施用无机氮量,从而确定氮素化肥施用量的方法。无机氮肥施用量(B) 按式(6)计算B= ( a bcd)/(ef) (6)式中: a 总需氮肥量, kg b 有机肥用量, kg c 有机肥氮养分含量, % d 该有机肥中氮当季利用率,% e 化肥氮养分含量, % f 化肥氮当季利用率,%附录B (规范性附录)施肥的效益评价1 增产率 合理施肥产量与常规施肥产量的差值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