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峦在第九届阅读大赛研讨会上发言.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366573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崔峦在第九届阅读大赛研讨会上发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崔峦在第九届阅读大赛研讨会上发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崔峦在第九届阅读大赛研讨会上发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崔峦在第九届阅读大赛研讨会上发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崔峦在第九届阅读大赛研讨会上发言.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崔峦老师在座谈会上发言全懂了,教学该从哪儿开始。教学起点在哪里,这是值得所有老师思考的问题。上个时代做过调查,初读后学生的理解和教学后学生的理解有什么区别,调查结果基本相同。我们教学的浪费就在这里,我们教学效能不高就在这里,孩子的厌学也在这里。而且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这么干,谁不烦。我们后续研讨很有价值。从大家的发言看,我们层次水平在不断提高,可喜可贺的事情。老师们的素养提高,背后的团队水平明显提高,这个很关键。我随便谈一谈。刚才有个老师说这美丽的转身还没完全转好。只是转身的姿态,我想,我们的评价转身转到了一半,差不多90度,总体上看有长足的进步,主要是观念上的,我们提出的几个研究

2、的问题,在老师的课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回答和体现。比如说,低年级夯实识字写字教学,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办法,绞尽脑汁,不仅低年级重视了,中高年级也开始重视了,也把识字写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再是一带而过。再有,单纯的分析中高段教学内容的中高年级课堂不见了,大家在得意的基础上重视得言。课标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可以说深入人心,无论哪个年段都想方设法设计各样的练习,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的语文课更像语文课了。老师的基本功普遍比较扎实,在朗读,在写字,在其他各个方面真正能够给孩子们提供示范的作用。上课老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的较量是教师素质高低的较量。总体来说,这一

3、次大赛要给予充分得肯定,无论是特等还是一等,每一节课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肯定的。来听课的老师要有看点,上课老师要有个比劲。我多少年前就提出要淡化,结果都不同意,就保留吧。这一次课整体上质量很高。如果说不足,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也不是说优胜的课就没有。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方面,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教学行为距离课改和课改的要求上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每个老师,每个教研员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仔细看我那个会场16节课,包括特等奖,我们老师呈现的是一个温柔的强势。我们用温柔的强势阻碍了许多精彩的生成。实际上我们老师再放手一点,孩子们可能学得更好,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

4、造性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我们在内容上,在方法上,在时间上,在过程上都容易用无形的手来控制。老师们心灵想的更多的还是教案,而不是眼前的学生。这点事需要花大力气改变的,我们不说欧美的,台湾的,香港的教学感觉到我们这些方面很大差距。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每个老师教的是一篇课文,多数上的课内容偏多,面面俱到,不是像温教授讲的,一课一得,一课两得,我们完全可以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到一点来重锤猛打。因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某个方面使孩子确有所得,这个得不仅是明白,还有得到训练。从这一点上扎扎实实练,得法得能。一课一得两得,得得相联,这样形成一种能力串,能力链,这个语文能力从哪里来?就知

5、道了。我是比较主张在初读课文,大致整体把握文本基础上,结合年段目标,这篇文本特点,教材编辑的意图抓住一点,或者多的两点,现在我们比赛中的老师比较贪多求全,这是第二点内容上。第三,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比较繁琐。我同意我们要简约化,简约不是简单。由于环节过多,结果造成我们听课人的感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些老师的课小技巧不少,闪光点也有限,整体来看,我们不能看见全牛,只能看见毛。有的形式大于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我主张削枝强干,把教学整合成几个板块。然后一步一步进行,效果会更好。我们的课还没有完全摆脱千课一面的这个问题,不能有别的办法教?低年级就这么教?高年级就这么教?好像我们中国

6、大陆就这一种模式,没有别的模式。特点不鲜明,四平八稳。风格不容易,风格可不是一年两年,这是要历练的,没有十年二十年是不行的。这些课特点鲜明吗?过目不忘吗?再有练笔和写字,很多老师看课标提出每天语文课安排十分钟在老师指导下天天练。我的理解,这个课标更重要的价值是强调,是引起我们的重视。难道练八分钟就不行吗?不一定。这个事要重视,要常抓不懈。至于练几分钟,练什么,怎么练?我们今后要好好研究,首先我认为低中高各个年段练的内容不一样,不是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到田字格里去练字去,不是。低年级我以为主要在田字格里,在老师指导下练习,一丝不苟地写字写词。中年级在方格里,不仅仅是写字写词了吧,可以练得更多了,

7、听写词语可不可以,几个词一起读,听三遍然后写下来。写句子可不可以,摘抄好词佳句可不可以。上海袁蓉老师早年教狐假虎威,最后加一个听写练习,听写三句话,从课文里抽三个重点句,读三句写三句,也不是一次读就让你写,而是读了好几遍。读一遍,同学们注意,老师读下面三句话,仔细听听每句话讲的什么内容要记住。再读,你们注意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关系是什么。读第三遍,想一想老师停顿的地方,你能感受到什么。下面读第四遍,你能把这三句话一句一句写出来。这个练习好几个价值,听的能力,记的能力,书写的能力等等都在里面。高年级这十分钟,我以为更主要的是安排各种各样形式多样的体现语言运用的练习,也不完全都是小练笔。多

8、种形式的,这需要我们研究,跟阅读密切结合起来的各种练习,包括小练笔。刚才一位老师说得好,写要写在必要处,必要的时候。不同的年段要区别对待,可以做到长短结合,也不一定这一节课就写这一次,可以大的小的结合起来,但是无论是低年级写字词,中年级写句子,高年级写一段话,老师不仅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书写,支持课标要求,字要写得端正正确美观。高年级还要注意行款要整齐,标点要点的对,另外还要注意字的写字习惯。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练习。办法还不多,还在初级阶段。各个年段都要研究,我们怎么落实,能够体现跟阅读很好地结合,又有一定价值,孩子还喜欢。这是关于十分钟的书写。中高年级一不留神容易走入模式化,不外乎写感受,或者

9、假如你是课文中某个角色,你会说什么等等诸如此类。我们要警惕小练笔的模式化。要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的内容出发,文本的语言形式出发,文本写法特点出发,多角度设计练习练笔的形式,真正做到适时,适度,有练习的价值,真正提高孩子语言运用的能力。今后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提几点建议:第一,我们的转身还要接着转下去,不能光有个姿态,要真的实现美丽的转身。怎么办呢?我们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来体现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中指导,这可以作为我们今后研究的一个课题。第二,无论平时的教学,还是还搞这种观摩活动,有专家建议能不能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改成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我很同意,这个语文

10、观摩活动就很宽泛了,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甚至课外阅读,都可以包含在里面。就我们阅读教学来讲,阅读的文本今后完全可以突破,现在各版本课文都可以教,还不够,我认为各种文本都可以教,教科书里的文本,绘本,甚至整本书的教学都可以。体现文本的多样化。非连续性文本都可以教。无论用什么文本,都要做合理的取舍,取孩子语文学习上有价值的东西,或者说这个年段着重要训练培养的东西,舍去其他。我们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点就看有没有语文学习的价值,适不适合这个年段,这个时候用这个文本来训练。这是内容。内容要开放。教法学法上,我希望呈现多样的课型。现在只不过年级不同,课文长短不一样,深浅不一样,最多体

11、裁不一样,有诗歌,有散文,有童话寓言,有小说。难道所有的课都这样上吗?现在根据新课标编选新教材,我们准备从中年级开始增设习作单元。有的单元,训练指向就在习作。有范文,可能还有接近孩子程度的例文,让你去关注文章的写法,然后迁移。有的课文其实内容的理解孩子不成问题了,干嘛还在内容上着力。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教法。现在却基本都是一样。我还主张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的设计,体现两个思想,一个是整合的思想,一个是突破重点的思想。我们每位老师上的课,要有不同的特点,而且特点要鲜明,当然能呈现不同的风格更好。我们一定要做到课标上倡导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打通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课内和课外的界限,做到两个对接

12、,做到教科书和整本书阅读的对接,课堂阅读生活和日常阅读生活的对接。要做到这些,关键在老师,所以我们要加强老师自身和各级教研部门和各级领导要做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同意温教授观点,重拾信心,要让那老师们建立起能够大力改进我们语文教学的信心,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我们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只要认真地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前途是光明的,让老师有这个信心,一重拾信心,二不段地充电。培训以外,读书是重见的最好的方法。今后语文教学的高低由最早的拼技巧到接下来的拼方法策略,到将来的拼理念和自身的修养。看谁的理念更好,谁的内涵修养更棒。总之我的感觉这次观摩活动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问题也还是不少的,但是我的感觉,我很欣慰的是,在我下台鞠躬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的突破的时间就要到来了。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