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校本教材开发、应用、更新制度.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366371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3校本教材开发、应用、更新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03校本教材开发、应用、更新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03校本教材开发、应用、更新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03校本教材开发、应用、更新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03校本教材开发、应用、更新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3校本教材开发、应用、更新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校本教材开发、应用、更新制度.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南市历城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有关校本课程开发、应用和更新制度一、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的课题。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条件具备的学校都应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我校也不例外,积极加入到这个行列,编写校本课程。1、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的课程,它注重的是教

2、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它的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生活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到众多学习者的背景及特点。而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对国家课程开发所遇到的挑战做出的实用主义的回应,它是在保证国家对教育的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反映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及时融进最新的科技成果,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以突出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课程,它在一定范围内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

3、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不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出发,增强课程的地方性灵活性的尝试已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表现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课程设计通常是由课程专家来完成,而最了解学生需要的教师却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被排除在课程设计的范围之外。教师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课程设计者的意图,那么,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实施国家课程,或者很难使课程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本身,也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过

4、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校本课程开发也正体现了这一方向,它充分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升化。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满足学

5、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1、针对性,即紧密联系本校实际,针对现实需要。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一种课程类型,其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使课程校本化,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2、独特性,即具有本校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针对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继承学校传统并观照学校的发展走向,是学校独立设计和实施的课程,是学校独特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3、适切性,即适合于学校的各种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性。校本课程意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彰显学校

6、的办学特色,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是可以顺利实施的,它既要适合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进步,也要适合于教师专业水平以及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1、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实现多方力量协商对话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的情况,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为此,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需要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特点是在寻求特色的过程中,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专家等多

7、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在交流分享中相互启发、达成共识,从而认清自身的优势,捕捉到具有特色的“亮点”,并以此作为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生长点”。2、将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摸索和逐渐的积累,所以有必要将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反馈中及时修正,通过反复的实践,精心打造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合性,是否能够彰显特色,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用事实说话的。学生的反映、教师的感受、校本课程实施的可行性等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课程的适切性;校本课程能否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同、能否在

8、本社区得到理解和支持、能否在学校之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独特性。这些都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掌握情况,调整改进,逐渐完善,使校本课程真正“植根本校”“服务本校”。3、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有赖于相关条件的支撑,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是必要的。具体涉及课程资源系统、师资队伍系统、评价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掌握本校、本地的课程资源,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合理配置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队伍,明确分工,发挥课程开发者的能动作用,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而规范的制度、清楚的责

9、权利划分,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等,可以对校本课程开发起到监控、指导、激励的作用,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四、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促进学校更新制度1、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推动学校的更新传统的课程是“官方课程”,课程是由专家学者开发的,多由固定的知识内容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学校教师只能机械地执行、严格规范地传承“官方课程”中的固定内容,并达到所规定的要求。学校独立开发课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课程文化重构的过程,旨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如果是由学校自己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就需要创生新的、独特的、“为我所需”的课程。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学校、教师、学生、社会有关人士在现实的情境之中,通过协商、对话、合作,

10、共建课程文化的过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之中,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认清学校的传统与优势,认清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必须为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如调查研究、校本培训、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评估等,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对于学校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2、开展合理的课程评价,促进校本课程的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部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持续性、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评价不能仅以终结性的结果为指标,关注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是必要的。校本课程的显著特点是给教师赋权增能,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同时,使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补充了知

11、识、锻炼了能力;通过课程开发实践形成了教育科研成果等。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目的是要让学生受益,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评价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发展。既要考察校本课程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又要看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中的实际表现,还要看学生通过校本课程所得到的收益,如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见识是否得以增广,学生的心灵是否得以净化等。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开发者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使校本课程更好地切合实际,更具本校特色。3、以特色课程的实施为轴心,彰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是灵活多

12、样的,可以由众多内容构成校本课程系统,但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核心”,将众多的校本课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近似于“关联课程”的课程系统,就可能产生更大的教育功效。即在一组课程中,仍然以分科的形式设置课程,但科目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彼此照应,使学生在同一时段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多次强化,以增强教育效果。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成为课程系统“核心”的因素不止一个,但“特色”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通过特色课程的创建与实施,对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才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办得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同时,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更新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