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二)[1].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3662819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二)[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二)[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二)[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二)[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二)[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二)[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2.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导语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生结合学案中所写的和同学组内交流,小组代表讲本组内最有特点的有趣经历。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示例二: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

2、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二、明确目标1.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2.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三、自主探究跳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在课本的旁批中做好记录。1.读课文第3段,思考:中国传统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读第412段,思考: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自主完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师强调并明确:1.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2.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书本上的经验而轻视自己的动手实践,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四、合作探究作者为了论证他的观点,在文中又运

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思考。6分钟小组内分享你在学案中发现的成果。小组代表发言,组间相互补充。示例一:第2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的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示例二:第3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示例三:第4段举例论证。王阳明在院子里因大学上的启示,格竹。结果失败。引用“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根据大学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头痛以致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示例四:第8段。举例论证。举研究竹子,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

4、,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示例五:第12段。举例论证。丁肇中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发现埋头读书对研究没有任何的帮助,对实际的需要也无任何的帮助。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下,中国的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示例六:正反对比论证第7段: 只能不是第8段:不是而是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第3段、第4段,正反对比(但是)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其实,讲道理可以正反对比,举事例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五、拓展延伸从你平时的语言积累中摘录一句名言,以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示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六、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常说“经历才能懂得,经历本身就是财富”的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然而,只有做了,我们才有能收获更多,更丰富。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经懂得,现在,就看我们的行动了。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诲,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做一个知行合一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七、布置作业完成达标测试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摆事实(举例论证) 讲道理(引用论证)对比正面 反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