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3662579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7级5班 王纯璞一、网络成瘾定义与症状“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S.Young认为IAD与沉溺赌博、酗酒、吸毒等无异,导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下降、损害身体健康、夫妻关系障碍或离异、影响正常工作等。美国心理学会1997年正式认可“网络成瘾”研究,并专门讨论IAD的诊断标准。患上IAD的人对网络有一

2、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嗜网如命”而无法自拔,出现一些人格障碍,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其症状可发展为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可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及眼睛方面的疾病等。二、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当前,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重,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1

3、7.1%;同时,初中生(23.2%)、职高学生(20.5%)中网瘾的比例均达到20%以上;而高中生(10.1%)中的网瘾比例相对较低。如何引导网瘾中学生戒除网瘾,日益成为当今教育者深思的一个问题。三、中学生网络成瘾调查结果1)网络成瘾调查问卷:网龄有多长时间了?上网频率(每周上网时长)多少?上网地点在哪?上网活动内容(游戏,资讯,交友,影音,学习)是什么?家长支持度怎样?对学习的影响利大弊大?每次上网时长多少?有无对身体的影响(无,视力,体质,其他疾病)?自觉是否沉迷?能否有效控制自我上网?2)调查结果:这次调查对象是实习学校中高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共调查两个班级,总计84人。网龄0年1年以下1

4、-2年3-4年5年以上人数01326378上网频率0小时2小时以下2-4小时4-6小时6小时以上人数022153116主要上网地点家里朋友家网吧人数67314主要上网活动内容游戏影音交友聊天资讯学习人数251926410家长支持度很反对稍有抵触不在乎合理控制完全支持人数133220118对学习的影响利与弊弊多于利利弊均衡利多于弊很难说清人数7251438每次上网时长少于1小时1-2小时2-3小时3小时以上人数448239对身体影响无视力下降体质变差一些疾病人数423660自觉是否沉迷没有沉迷有些沉迷完全沉迷说不清楚人数72408能否有效控制上网能不能说不清楚人数8022以上结果均是学生自主填写

5、,感谢学生们热情的配合。四、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分析从调查数据来看,中学生上网成瘾或者伪沉迷的人数已经占了13%18%,其中甚至是有不少女生也沉迷其中。他们上网的目的就是娱乐,包括游戏,电影音乐,网络聊天等等,从而来麻痹自己。我认为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1)主观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首先是自控能力欠缺,求知欲旺盛,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

6、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其次,认知能力有限,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最后,是自我意识强烈,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中学生创造了“海阔任鱼跃

7、,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2)客观上:社会中的各种不利的环境将逐渐导致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社会环境的混乱:如今网吧遍布大街小巷,有些网吧老板为了赚钱,不顾国家规定,不但不禁止未成年学生进入网吧,甚至还可能对学生搞优惠活动。调查中也有14位中学生经常出入于网吧。家庭教育的失败: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

8、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调查过程中,我也特意问了几个沉迷网络的学生家庭情况,在他们的描述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就是父母过于溺爱,事事都没有要求,从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导致学生没有一定的约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中;另一个极端就是父母过于繁忙,没时间管教学生,学习不好了就是一通骂声,更有甚者是打学生,导致学生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缺乏一种归附感,便投身于网络中寻求精神的安慰。调查结果中,有超过50%的家长都是不赞成学生上网的,而对于中学生来说,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理极其强烈,对于自己未知的

9、东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越是得不到越想得到,直接会使中学生迷恋上网络。学校应试教育的失败: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大力提倡要搞素质教育,但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仍然是公众用来衡量学生、教师、学校好坏优劣的最重要的指标。在这种形势下,打着素质教育招牌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在很多中学不过是走过场,应付一下上面的检查,并且是决不能以牺牲主科(参加中考或高考的科目)学习时间为代价。教育部门明文规定的素质教育项目尚且被如此执行,更不用说什么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了。巨大的学业压力、枯躁的考试生活间接把天性爱玩的中学生推向了网络世界中。调查中,我了解到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之大,没有课余的时

10、间去玩,去放松休息,这就间接地把学生推到了网络中。五、中学生网络成瘾对策结合这次调查情况,我总结了以下两点对策:1)平等沟通,取得信任有网瘾的中学生大多对成人抱有抵触心理,不愿轻易接受成人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无论是父母、教师还是其它的专家和咨询者,在和网瘾学生沟通时必须注意方式和技巧。首先要做到尊重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进行沟通,争取获得他们的信任,这才能听他们说自己喜欢上网的真正原因。如果一开始就以教训者的身份就大谈网瘾的害处,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们,只会让网瘾学生对现实更反感,从而也更迷恋网络中的轻松自在。2)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不同的网瘾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是不同的,只有在倾听他们心声、分析

11、成因之后,才能针对各自的情况采取具体的教育对策。根据前面提到的网络成瘾原因,倘若是缘于家庭教育失败,必须要求父母与孩子共同进行家庭治疗。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失败的父母。”父母必须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学习如何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多和孩子进行民主、平等的沟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尊重、关爱和肯定。同时,父母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同娱乐或参与其它活动,借此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并引导孩子建立新的课外兴趣。父母甚至可以刻意创设有利条件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体会到学习以外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网络以外的现实世界中享受到快乐。和谐的亲子关系将是一股强大

12、的精神力量,帮助孩子脱离网瘾。对于网瘾学生,学校方面也应积极承担起责任。一方面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通过多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考试以外的成就感;同时也要在活动中看到学生的优点,不仅关注学生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更注重其个体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则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加以帮助,如对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既要打开他们的心结、教会他们与人交往的方法,也要动员班上的同学共同帮助他们;对迷恋在网络收集各种信息的学生,则要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与学科相关的课外知识上去,也可鼓励他们收集相关知识制成课件或组建相关的网站,引导他们正确用网络服务于学习和生活;对意志力薄弱的学生,老师可将心理学的方法上戒瘾的相关方法介绍给学生,如将网瘾对自身的危害统统列在纸上,在想上网时大声朗读;而对于沉迷于黄色网站的学生,学校须配合家长做好恰当的性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