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浑江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测试(四)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3661858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浑江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测试(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浑江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测试(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浑江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测试(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浑江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测试(四)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浑江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测试(四)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浑江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测试(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浑江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测试(四)(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浑江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线上测试(四)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下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大运河是先人赠给我们的需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流动文化。2500 年来,它是运河两岸人民世世代代生存的沃土,见证了两岸人民痛快淋漓的劳作场面,也承载了两岸人民滚滚而来的乡愁记忆。随着大运河进入世遗时代,千年运河需要出使新征程,勇担新使命,焕发新生机,这些是其不可回避的历史选择,( ),这也将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依据。我们要援古证今,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运河文化传承下去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经济价

2、值运河生态休闲绿带。这需要通过把运河两岸景区勾连起来,放大旅游功能的方式,协调重组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同时抓住运河通水复航的机遇,引进民间资本与政府共同建设,使人与运河和谐共生 ,从而衍生出相关产业 。遇见大运河就是运河相关产业的典型代表,历经三年的创作打磨,以现代舞形式展示了大运河被开凿、被建设、被遗忘和被保护的过程,包含了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运河承载千年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厚重遗产,它定要与当地环境协调,与当地居民生活适应,才能获得新生。(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使我们确立新的选择B . 新的选择要求我们

3、确立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C . 我们确立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体现着我们的选择D . 我们对新理念和新思路的确立,影响着我们的选择(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B . 我们舔盐,眼睛看着远方,但谁也不敢嚼盐。嚼盐?那可太厉害了。C . 长长的一带沙滩上,满放着些藤篓子实在是些轿式的藤椅子D .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以现代舞形式展示了大运河被建设、被遗忘被保护和被开凿的过程,实现了对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现实命运的思考

4、和判断。B . 以现代舞形式演绎了大运河被开凿被建设、被遗忘和被保护的过程,包含了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C . 以现代舞形式展示了大运河被开凿、被建设、被遗忘和被保护的过程,包含了对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D . 以现代舞形式演绎了大运河被开凿、被建、设被遗忘和被保护的过程,实现了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

5、易辨识。“隶变”一词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中便有提及,后见于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等。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

6、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关于楚帛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也认为:“如果秦没有统一全中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是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可以推断,至少在楚国简帛文字中可能存在与隶变相似的形变现象,楚文字书法艺术的

7、“今文”趋势,不仅彰显了其笔理墨妙,更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对于隶变的探讨,离不开关于书法正体和俗体问题的研究。说文解字序有“著于竹帛谓之书”。王国维指出:“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这些“掌文书者”均为诸侯国史官,而不像汉代简牍更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他们抄写大量经典所使用的应为官方通行文字。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探索和自然演化中,各诸侯国史官“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字中凝结着各自的人文特质,使得多种新形体出现。这些形体均可视作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所以,我认为“隶变”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所谓俗体的推动仅是促成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因

8、之一。追寻隶变之踪,可以一窥中国书法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体味汉字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选自孟鸿声追寻隶书演变之踪)(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隶变是指汉字形态由篆书向隶书转化的过程,它是现代汉字的起点。B . 隶变是从秦国开始的,这是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C . 隶书吸收了楚简的字体和笔法形态,是对楚简的融合、转化、演进。D . 隶变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汉字背后蕴含着自觉的人文精神。(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在介绍“隶变”相关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一般观点提

9、出自己的看法,领起全文。B . 文章主体部分之所以从楚简谈起,意在说明文字的形变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C . 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引言论证说明了楚简的特点,增强了论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D . 第四段通过事实论证说明“隶变”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篆书线条圆转、依类象形,不容易辨识,其向隶书转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完全是俗体推动的结果。B . 秦王朝颁布“书同文”的政令,只是统一了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却无法统一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C . 楚简文字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已经包含了篆、草、隶、楷、行等点画,这些点画成为

10、书法艺术的母体。D . 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途径在于各诸侯国史官,正是他们各具人文特质的书写,导致了多种新形体出现。3. (9分) (2019高二上桂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

11、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材料二: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

12、、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羡林

13、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

14、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材料三:“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

15、史。”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B .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C .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D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