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近年-近年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366032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近年-近年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近年-近年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近年-近年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近年-近年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近年-近年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近年-近年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近年-近年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林市中山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为第卷(单项选择题),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 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C. 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

2、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反映了天子亲耕现象,其目的在于“劝农”的示范意义,材料中“天子亲执”“首领带头”“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体现了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故答案为C项.AB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井田制走向瓦解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材料仅能体现“重农而不能体现“抑商”,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封

3、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2.下面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是A。 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B。 提高了集体耕作效率C。 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D。 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两幅图片信息的对比可见,西汉时期耦犁法出现和推广,到唐朝曲辕犁的应用,表明耕犁的进步和成熟,可见古代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耕作效率问题,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形成,故C错误。 左图为耦犁法,右图是曲辕犁,所以不能反

4、映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故D错误。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丝绸、陶瓷等产品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我国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 中国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C. 中国手工业在冶金、制瓷、棉纺织业这三个领域长期领先世界D. 明清以前,中国的私营手工业在技术上占有优势【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我国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C选项错误,中国手工业在冶金、制瓷和丝织业三个领域长期领先世界,不是棉纺织

5、业;D选项错误,明确以前在技术上占有优势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私营手工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北宋时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代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A。 商业市镇经济繁荣B. 经济重心完成转移C. 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D。 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D选项

6、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是市镇经济的繁荣;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重心转移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宋代城市经济结构的变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下列材料描绘的现象出现于宋代的是A。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D.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出自唐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体现了唐代夜市商业的繁荣,不符合题意;B选项出自宋代陆游的杂赋,反映的是宋代的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符合题意;C选项反映的是汉代商运

7、活跃的现象;D选项是清朝黄遵宪的诗句,体现的是明清海禁政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花的种植遍及中国南北,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纺织品对麻的冲击导致民间麻的种植量减少,故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

8、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且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才有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故B项错误;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棉布,不是丝织品,故D项错误。故选C.7.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A.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 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C. 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D。 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材料中“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且多置买田地”反映了当时的商人大都把资金投入到土地上了,这样就

9、会使资本缺乏,导致生产难以扩大,不利于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8.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B.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 政府确立重商政策D.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可知,这导致了农村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多,粮食作物种植减少,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

10、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主流产业是农业,不是手工业;B选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此时期自然经济并未丧失主导地位;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始终执行严格的抑商政策,并未确立重商政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清朝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其所反映的经济政策是A。 专卖制度B。 鼓励垦荒C. 重农抑商D。 闭关锁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雍正帝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抑制商业的发展,因此实行的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故答案为C项。A项,专卖制度是政府垄断特定商品的买卖,排除;B项,鼓励垦荒主要

11、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其成为自耕农,既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稳固统治基础,排除;D项,闭关锁国是限制中外贸易,排除。【点睛】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10。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深远影响是A. 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 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 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

12、的主动权D. 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可知这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其最大的影响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故排除.材料只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C项表述错误。1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根本原因在于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C。 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D。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

13、买力低下【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资产阶级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的愿望没有达成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通商口岸数量不多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C选项错误,南京条约得到了真正的实施;D选项错误,中国人购买力低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A。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B

14、【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洋务派的诱导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与题意不符;C选项是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3。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因素是A。 洋务运动的诱导B. 政府放款对民间

15、办厂的限制C。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发展黄金时代,D项正确;洋务运动诱导促进民族工业产生,A错误;B是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内部原因,C错误。【点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14。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规定拨存公债券2100万元作为基金,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还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这反映了A。 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基本消除B。 中国轻工业占工业比重较小C。 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创办企业D. 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等信息可知,此时期民国政府鼓励投资办厂,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受到列强经济侵略等因素的阻碍,发展困难没有基本消除;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