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365059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很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还是不断增加的。关于资料不足,已经不甚了了。尽管晋代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有从大禹到战国时期的人口数字,但也很难作为那时人口的依据。因为汉代人对先秦时期的人口数字已经不大清楚,晚至晋代的皇甫谧当然就更不知晓了。但是,皇甫谧所推论的西周已有1300多万人,和战国时的人口仍有1000余万,与范文澜先生所估计的战国时代全国人口有2021万的数字比较接近,应视作最早的人口记录。范文澜先生根据战国七雄军队的多少,按5人出1兵计算

2、,楚国当有人口500万,魏国当有人口3、400万,秦、赵两国当有人口5、600万,齐国当有人口3、400万,燕、韩两国当有人口300万,总计约计2021万,这样的估计是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的。从秦汉起,各个王朝对人口的统计都十分重视,千方百计要弄清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数量。这是因为:1劳动者是基本的.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2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统治者就不能不搜刮人口,以充实兵源和掌握更多的役使人口。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资料十分丰富,这为研究历代人口变迁提供了方便。这些人口就是官方所掌握的人口数字。从另一方面讲:1人口有税,还要服劳役,劳动人民就不能不隐满

3、人口,以逃避压榨和剥削。2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不入王朝版籍,户口多少就更无从知晓,因此,尽管各个王朝都有户口统计数字,但并不反映当时人口的真实情况,只能说是一个梗概。尽管隐匿人口是普遍现象,但是,对各个王朝的人口统计数字进行比较,也能反映历代户口的增减和人口地区分布的一些特点。历史时期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减和地区分布的因素,除自然增殖、死亡和天灾外,主要就是动乱和战争。每当改朝换代和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的时候,往往造成人口锐减和人口分布地区急剧变化。纵观中国历史,西晋、北宋末年两个时期,对我国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对人口稠密地区的转移,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节两次人口大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由

4、于政治动乱往往引起人口移动,如秦汉之际、两汉之间和东汉末年以至于三国时期等等,都是例证。然而,持续时间之长、迁徙人口之多和规模之大,却莫过于西晋和北宋末年两个时期。这是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起的汉族人口的大规模南迁。经过两次人口大迁徙,使我国南北人口的多少和地区分布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一、西晋末年的人口迁徙1、迁徙的原因从晋惠帝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的14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动荡、民不聊生,民众纷纷外迁。究其原因,主要是:1腐朽的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各族人民奋起反抗;2西晋末年,原来居住在我国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氐、羯、羌

5、等已内迁到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匈奴族主要分布在甘、陕、晋、冀等省的北部,尤以山西省最多,从南到北,都有匈奴族的踪迹。鲜卑族主要分布在东起辽东,西至青海的广大地区,而以河北、山西两省为最多。氐、羌两族主要分布在陕、甘两省的渭河流域,连关中平原也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区。羯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东南部一带。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为了争权夺利和满足自己的贪欲,又进行民族仇杀,相互混战,使黄河流域的.秩序混乱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相继南迁;3东晋政府为安置流亡人口,在江淮流域设置了侨州郡县,也吸引了大批人口南迁。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除南迁者外,还有不少人口向西迁徙到今甘肃西部,以及向东迁徙

6、到今辽宁西部。割据于甘肃西部的前凉政府是汉人建立的,当地.秩序相对稳定,因而“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割据于河西走廊西部、青海东南部的南凉政权,是鲜卑人建立的,但他们却招抚汉族地主以支持他们的统治,因而流入南凉的汉族人口也很多。割据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的前燕政权,是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但.秩序较为安定,距中原地区又近,因而中原人口也大批迁居前燕境内,从而使前燕人口比原来多出10余倍,竟成为“人殷地狭”的地区,无田者占十分之四。2、南迁人口的徙入和徙出地区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虽然迁徙的方向是不固定的,但是根据侨州郡县的所在地,也可以大致看出人口的徙入和徙出的地区。徙出的地区主要有:山东、

7、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甘肃、四川等九省。徙入的地区主要有: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七省。从徙出、徙入地区来看,具体地又可分为六个小区:(1)江苏的大江南北以山东及本省北部移民为主;(2)安徽、河南的淮河以南,湖北东部和江西北部以河南、安徽北部移民为主;(3)山东的黄河以南以河北及本省黄河以北移民为主;(4)湖北的长江上游及湖南北部以山西移民为主;(5)四川及陕西南部以甘肃、陕西秦岭以北移民为主;(6)河南、湖北二省的汉水流域以陕西及河南西北部移民为主。从徙出、徙入的省区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大区,东区主要是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居民向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迁徙;西

8、区主要是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居民向长江上游和汉水流域迁徙。若以太行山向南划一条线,那么太行山以东的北部居民南部迁徙;太行山以西的北部居民南部迁徙。从上述的小区来看,(1)、(2)、(3)这三个小区属于东区;(4)、(5)、(6)这三个小区属于西区。这次南徙的人口,大约有90万左右,约占南朝人口的六分之一。按西晋户籍推算,当时北方8人中就有1人南迁。南迁人口中以侨居江苏省的最多,约有26万人;山东约21万人;安徽约17万人;四川约10万人;湖北约6万人;陕西约5万人;河南约3万人;江西、湖南各约1万人。南迁人口的构成,以士族及其依附人口居多。原因是:1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中心南移,而作为这

9、一政权的.基础也必然随之南迁;2举族全迁,长途跋涉,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力量的支持才能达到目的,否则便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具备这种实力的,只有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3、迁徙方向与交通道路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是政治动乱所引起的迫不得已的行动,并不是事前经过周密考虑,按照一定的路线迁徙的。当时战争频繁,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往往事出仓促,由此处迁往彼处,以避战乱。不过,既然是一种大规模的迁徙行动,就不能不受到水陆交通道路的限制。也就是说,不管是长途跋涉,还是短途移徙,总是要沿着一定的交通道路前进的。从移民徙出和徙入的地区可以看出:1陕、甘两省的移民由汉水迁入长江中游,或沿着金牛道(从陕西勉县西南行,越

10、七盘岭,经朝天驿趋剑门关的大道)迁徙至四川。其中,汉中市、襄樊市曾成为移民的两大集合地;2邗沟是连接江淮的唯一通道,山东、苏北的移民由此南下,江北的扬州和江南的镇江、常州等地,是他们的集合地。从实际情况来看,淮河及其支流大都源远流长,且呈西北、东南走向,而且多有舟楫之利,因而河南省移民多由水路迁入安徽。从另一方面讲,河南与湖北之间,有桐柏山和大别山的阻隔,所以迁往湖南不如迁往安徽更为方便;3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形成的几条南北大道,也是北方移民南迁的必由之路:第一,从南阳经江陵到长沙的道路;第二,从徐州经合肥到南昌的道路;第三,从徐州经扬州到杭州的道路。由于通往荆、扬两州的水陆交通比较方便,因而

11、当时荆、扬两州接纳的移民也最多。二、北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1、迁徙的原因北宋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辽、金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立即和北宋展开了争夺黄河流域的斗争。同年,金军兵分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让位于宋钦宗,自己逃避镇江去了。金西路军受到太原军民的强烈抵抗,而东路军却进展顺利,包围了开封。但由于河北许多重镇仍控制在宋军手中,金军被迫撤回北方。公元1126年,金军又兵分两路南下,西路军攻克太原后,乘胜渡河,与东路军会攻开封。金军趁大雪攻城,城破,钦宗投降,北宋灭亡。金兵在开封城内大肆搜括掳掠,先后勒索黄金27万8千两,白银714万两,丝帛104万匹。靖康二年(公元11

12、27年),金军尽掳徽、钦二帝和赵氏宗室、后妃,以及各种珍宝、书籍、天文仪器、百工技巧等北归。同年,康王赵构即位,称宋高宗,史称“南宋”。公元1127年10月,宋高宗搬迁扬州,扬州成为临时政治中心,时间达16个月。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攻陷扬州,神经病高宗仓皇南逃,先后在建康(今南京)、越州(今绍兴)、临安(今杭州)等建都,甚至漂泊海上达数10天之久。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南宋开始了与金长期对峙的局面。在宋室南渡与宋金对峙过程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其规模之大,超过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政治动乱的过程中,北方人口之所以大量南迁,其原因是:1金人入主中原,

13、对当地居民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并把猛安(意为千夫长)、谋克(意为百无长)制度推行于被征服地区,这种制度实际上完全是一种残暴的种族奴隶制的统治。汉族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而且还是一切苛捐杂税、兵役、徭役的沉重负担者;2女真族以搜刮官田为名,大量圈占土地,使当地居民大部分丧失了田地,不得不背井离乡,逃难它处;3宋金对峙时期,战争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进行,.秩序动荡不安,北方人口不得不向长江流域迁徙。后来,南宋政权为了发展经济,争夺人口,公开诏纳,致使南渡者络绎不绝;4在北方地区坚持抗金的南宋军队,每当班师还朝,往往也有大批北方人口随着南迁。像岳飞班师朱仙镇,“从而南者如市”;韩世忠从淮阳

14、(今江苏邳PI县西南)引兵南还,“从而归者以百计”;5蒙宋战争期间,由于主要战场也在黄河、淮河流域,这里的人口也不得不南迁。2、北方人口南迁的几个主要阶段在南宋和金元的对峙期间,北方人口的南迁,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黄河流域居民向长江流域迁徙。从时间上看,是从金兵开始南侵(指攻打扬州)到绍兴和约签订(公元11251142年)为止,前后历时达17年之久。在这17年期间,经常有大批移民不断向南迁徙,而每次大规模的移徙,又总是同战争的紧张局势密切相关。例如,金兵包围开封和开封陷落时,不仅达官贵人南逃者甚众,而且“西北州县为之一空”;金兵继续南侵时,渡江者川流不息,黄河流域竟百里不见烟舍

15、;金废掉刘豫,直接统治河南、陕西时,西北移民南归者“相属于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即宋金和约签订后,北方人口南迁受到条约限制,南迁的浪潮才稍稍被抑制。第二阶段主要是淮河流域居民向长江流域迁徙。从时间上看,是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此年,金主完颜亮兵分四路大举南侵。1一路从海上直趋临安;2一路从宿(今安徽宿州市)、亳(今安徽亳州市)攻淮泗;3一路出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市)攻取襄(湖北省襄樊市)、荆(湖北省荆门市);4一路出秦凤(今陕西凤翔)侵四川。由于宋军沿江抵抗,完颜亮渡江未能成功,后被部下所杀,南侵之役宣告结束。由于金国撕毁了和约,沿淮一带南

16、迁的移民昼夜不绝。南宋也公开招抚,凡从两淮南归的商人,免征商税,一般人供给半年伙食。第三阶段主要是长江流域居民向珠江流域迁徙。从时间上看,是蒙古南侵之役(公元12681276年)。其实,从窝阔台开始,蒙古帝国就不断出动大军向南侵袭,主要战场是四川和长江中游地区。1258年,蒙古兵入侵四川,蜀人多奔向东南;江南沦陷,长江流域的人口又向岭南迁徙。忽必烈登上汗位,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后,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1268年,首先派遣大军进攻襄阳、樊城,然后兵分两路,水陆并进:一路由襄阳入汉水,顺江而下;一路取道扬州,横渡大江,直指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两路大军得手后,又兵分三路:一路沿江入海,攻取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一路攻取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一路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出发,直指独松关(余杭市西北独松岭上)。公元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投降。这次南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