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3.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3642632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23.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223.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223.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223.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223.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23.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23.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内容提要】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又始于老百姓对前景的不乐观或不良心理预期。本文着重分析了人们不良心理预期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变人们心理预期,启动消费市场,拉动有效需求这一经济增长源头的具体对策。【英文摘要】The insufficient demandistheobstacleofthecurrenteconomic development.Therootcauseoftheinsufficientdemand results from thepeoplespessimisticoruonhealthyexpecta

2、tion about the future.Thus the thesis stressesontheformingoftheaboveunhealthypsychological factors.Furthermore,theauthersetsforththeseveralconcretecounter-measures whichareinrelationtotheconsumersexpectationalteration, consumptionpromotionanddemandstimulation【关 键 词】有效需求/心理预期/调整政策/启动消费Effective Deman

3、d/PsychologicalExpectation/PolicyAdjustment/Consumption Promotion【参考文献】1.刘长庚、彭文平“消费率下降与过剩经济”消费经济1999年4期。3.范剑平“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与启动城镇消费市场的对策”,消费经济1999年3期。4.陈永忠、胡文一“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探讨”经济界1999年1期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消费一直占比偏低,其关键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又始于居民的心理预期因素。一、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一)消费需求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拉动经济增长

4、主要靠三大因素: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个人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在这三种因素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为净出口(国外需求)受世界经济景气状况、贸易伙伴国各项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增加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刺激作用,不仅在于投资本身产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其乘数效应发挥作用。但投资乘数效应最终取决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居民新增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越高, 投资乘数就越大, 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小。1998年国家采取了以扩大投资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政策,增发国债1000亿元,1999年又增加6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储备粮库、农林水利、环境保护

5、等公共投资。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取得了明显效果,抑制了工业生产下滑的局面,从1999年下半年起工业生产速度逐月回升。但这些大部分为产业链条较短的投资,涉及效应小,其作用很快消失,投资增长率逐渐下滑。1999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8.3%,3月份为22.7%,4月为18.1%,5月为17.6%,6月份为15.1%,工业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在以扩大投资为主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启动经济增长加速6个月以后,工业增长速度出现减缓趋势, 这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在减弱。扩大投资的政策对启动经济的总体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大,主要原因是投资的增长没能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投资的作用未能通过增加最终消

6、费而得到充分体现,因而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其拉动经济的链条在拉动消费前就已中断。1997年1998年间,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0.58下降到0.26。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大大抵消了投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见,当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时代的资源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约束,且发展到买方市场阶段时,若仅仅依靠投资需求的增加而没有带动消费需求,那么,其经济的增长便会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且后劲不足。此外,投资过多也会增加财政的负担。因为政府的投入主要是靠发行大量国债从而增加财政赤字来实现的,这不仅增加了当年的财政负担,而且还会给以后年度的财政造成困难,所以拉动经济增长的

7、最好方法是增加有效需求。从长期看,真正决定经济运行方向和速度的是消费需求变化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因此可以说,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至关重大,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又是居民最终消费。1997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居民最终消费占47.5%,政府最终消费占11.3%。统计表明,居民消费每增长1%,可带动GDP 增长0.5%。居民最终消费下降,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而影响居民最终消费下降者则是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减弱所使然。当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消费景气时,GDP的增长速度就较快; 当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消费低迷时,GDP的增长速度就放慢。因此, 刺激消费,增加需求,

8、特别是刺激居民消费,增加消费者有效需求,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二)有效需求不足的表现形式1.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市场疲软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1997年10月到1999年底,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连续下降2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连续下降。1999年上半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比上一年同期下降3.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1.8%。另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 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已连续下跌50多个月(其中个别月份略有回升)。1999年10月份物价指数虽有所回升,但主要是服务业产品价格上升,是由于假期旅游及庆典活动带动所致;而有形商品的零售物价指数并未上升,消费者的不良心理预期没有

9、发生根本性转变,市场物价持续下降的趋势也没有明显缓解。是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9%,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3%。2.供过于求现象有增无减,库存增加1996年,国有企业库存积压产品的金额达4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997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达7544.8亿元。据原内贸部对613种主要商品的调查表明,供过于求的商品195种,占31.8%; 供求基本平衡的408种,占66.6%;供不应求的商品仅占总数的1.6%,且基本是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商品。据国家内贸局中国商业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对1999年下半年国内生产状况的报告分析,供过于求的商品数量预计比上半年增加7.77%。在调查的605

10、种主要商品中,将有484种商品供大于求,约占80%,其中工业品供大于求的占91.4%。3.即期消费减少,居民储蓄增加随着消费品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居民的消费行为逐渐变得理性和成熟起来,由被动的接受型过渡到主动的选择型。特别是近年来收入水平、改革力度和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谨慎消费或迟滞消费的倾向,即期消费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多;平均消费倾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重)和边际消费倾向减少,平均储蓄倾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的比重)增加。1981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1988年的0.93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0.81,并呈继续下滑趋势。然而在收入没有大幅度

11、增长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却大幅度增加。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政府为启动消费市场,从1996年至今连续7次降息,年利率从10.98%降至2.25%,但仍没能将这些储蓄从银行里“挤”出来,市场仍然疲软,库存继续增加。什么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老百姓对前景存在着不景气或不乐观的心理预期。改革以前我国实行低工资、高福利、“铁饭碗”的福利型分配制度,住房、医疗、养老、就业、子女教育等由国家或单位统筹解决,人们很少为这些问题而忧虑。改革初期,职工收入快速增长,但高福利、“铁饭碗”的制度并未受到触及,即收入预期乐观,支出预期不变。随着改革由过去的福利型向市场型转变,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

12、措施集中出台,使居民实际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原有福利制度下的职工工资中基本不包括上述消费支出,工薪者凭现有收入很难解决这些突然集中而来的问题,人们的支出预期随之进行调整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尚未完成的体制转轨使某些政策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人们无法做出稳定的支出预期。社会福利制度解体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更增加了人们的预期风险支出。实际收入比预期收入低且不乐观,实际支出比预期支出高且不确定,使人们风险支出预期上升,防范风险的预留性或预防性储蓄随之上升,这种防范风险的储蓄动机使利率对储蓄变化的影响减弱。人们以克制和减少即期消费、增加被动储蓄这种自己可以控制的方式,防备未来自己难以预料

13、的不测;以加大长期的支出保险预期来防备政府政策的短期化。不确定因素越多,即期消费越理智,消费越少,储蓄越多。这种对个人收入、个人未来忧心忡忡的心理因素和对改革前景不乐观的心理预期在普通百姓中产生同频振荡,形成市场经济下政府难以控制、难以扭转、不容忽视的巨大力量。这种心理预期遏制了消费,约束了市场,且呈日益加重的趋势,去年上半年银行储蓄额比上一年同期又上升了18.5%。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近日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成都的1225名消费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对未来5 年内保持工作可能性大小判断时,34.2%的人认为可能性较小;50%以上的人认为未来5 年内保持收入稳定的可能性较小;在

14、对自己退休时,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的可能性进行判断时,47.7%的人认为可能性较小。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就业前景迷茫、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对社会保障体系有所担忧。另据一项对北京市民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约有28.8%的人认为,在今后几年内国家经济发展会有不同幅度的下降,认为上升的占48.5%。对家庭收入预期上升的占41.4%。调查中认为医疗保障改革使其消费减少的占69.5%,其中有37.4%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同时60.7%的人认为住房体制的改革使其消费减少,其中认为影响较大的占33.8%。在对医疗和住房改革带来的影响所做的比较中,有69.4%的人认为医疗保障改革的影响大于住房改革。此外,在居民储蓄目

15、的的前五位中,医疗及养老占35.5%,购房占19.5%,子女教育占38%。教育支出居储蓄目的的榜首,甚至有些离退休人员也加入了为隔代人教育而储蓄的行列。造成人们上述不景气心理预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就业前景不乐观到1998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的人数600多万,失业率约为3.5%,如加上未被统计者,实际失业率可达67%。此外,国有企业中的在职职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根据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要求,按最低比例2030%计算,至少还有1000多万人要从隐性失业转为显性失业,失业率将会达到1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也对就业问题造成巨大压力。90年代前5年,新增劳动力绝对量年平均1250万人,后5年1450万人。如果按国民经济每增长1%可吸纳80100万人就业来计算,我国GDP 如果每年递增8%,仅能吸纳640800万人就业,可见劳动力供需差额之大。 就业问题的另一压力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农村约9000万1. 3亿剩余劳动力,随时都会形成巨大的民工潮。这些民工在1996年以后的经济调整中,约有50%在城市找不到合适工作,多数人滞留城市,加重了就业问题的压力。据统计,1998年城镇富余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总计约1.5亿人。1999年就业形势比199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