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三课教案(陈燕霞).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364024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赠汪伦三课教案(陈燕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赠汪伦三课教案(陈燕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赠汪伦三课教案(陈燕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赠汪伦三课教案(陈燕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赠汪伦三课教案(陈燕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赠汪伦三课教案(陈燕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赠汪伦三课教案(陈燕霞).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赠汪伦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2、通过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2、,进行再创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教学重难点: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1、课前小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今天,我

3、们就来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子能对出下句来,好吗?夜来风雨声,()。小荷才露尖尖角,()。牧童骑黄牛,()。儿童散学归来早,()。一年好景君须记,()。远上寒山石径斜,()。2、孩子们表现真棒,古诗一点都难不倒你们。那写这些诗的大诗人你们又知道多少个呢?(生自由说)3、是呀,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课件1:李白肖像,附李白简介)4、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设计思路:运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导入新课,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二、解题1、跟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

4、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3、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4、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设计意图:通过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1、(课件2:自学提示)自学提示:(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2、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

5、地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生自由地读诗)3、师:好,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课件3: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4、(课件4:去拼音的生字词)开火车读5、(课件5:全诗附带注释。将:马上。欲:就。忽闻:忽然听见。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千尺:很深。不及:比不上。情:情谊。)6、指名读全诗,及时表扬鼓励(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7、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其他的同学也可及时补

6、充)8、全班带着节奏齐读全诗。【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四、故事引趣,激发情感。1、师: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课件6:李白送汪伦情景动画图)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

7、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高兴时吟诗一首赠汪伦。2、(再出示课件5)师生合作深情吟诵全诗。3、你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课件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理解深千尺:虚指,夸张的写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师引导:孩子们,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

8、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所以,才会有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件8:三首诗中的三个夸张写法的诗句)(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的,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是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用水深来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3)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生答:李白和汪伦的情意像桃花潭水一样深)(4)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

9、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板书:更)(5)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就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意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把这种深厚的感情送进你的朗读中读出来。(再次出示课件7)个别动情朗读(6)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厚意表达出来吧!(齐读)4、过渡:李白与汪伦虽只相处了短短数日,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此时,站在船头(情景对话)“李白,李白,你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变换成李白的角色)5、有人说,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

10、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你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答:不舍或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6、有人说,汪伦其实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为的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李白送行,给李白一个惊喜。你们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平常我们是怎么送别客人的?(生联系生活说一说)7、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和李白的情谊特别深)8、(课件9: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把这份惊喜和深情厚意送进你的朗读中。(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9、此时此刻

11、,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汪伦,你们想说些什么,就快说吧!(请一生演李白,一生演汪伦,表演此时依依惜别的情景)【设计意图: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充实诗歌内容,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五、创设情境,配乐三读。(再次出示课件5)1、一读: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请一男生读全诗)2、二读: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请一女生读全诗)3、三读:对,这就是“诗仙

12、”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就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全诗)【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诵读,让古诗的情感层层深入,达到读中悟情的效果。】六、扩展延伸,读背感悟1、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课件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2、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男女生合作读)3、我们又仿佛看见了李白送友人一直来到城外,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好在马上

13、和友人挥手告别,望着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下(课件11:送友人)师范读、请生个别读4、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这首诗中的友人虽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再次诵读送友人)5、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描写友情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课件:推荐阅读)(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4、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6、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课件5)(生齐读)7、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生背诵)【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一首送别诗,可以延伸学习积累一组送别诗,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七、课外积累,个性飞扬1、搜集一些有关离别的诗或文章去读一读,摘抄下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一背。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信同学们也曾经与老师、同学、亲戚、好友分别,心中不免依依不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从这些送别诗中摘录你最喜欢的名句或自己仿写一首送别诗送给他们。板书:赠汪伦李白汪伦将欲行踏歌声水深情更深教学反思:古诗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能比较流利地背诵,但对古诗的背景、诗人的感受是很难理解的。对教师来说古诗教学不好把握,讲解多了,学生不乐意接受,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次的古诗教学,一开课,我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