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教学论文.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363928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晓燕教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陈晓燕教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陈晓燕教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陈晓燕教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陈晓燕教学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晓燕教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晓燕教学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南漳二中:陈晓燕2010年秋季开始,湖北省正式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既注重基础又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现就本人对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与思考,供同行参考。一、理念是先进的1、新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过程感受,注重活动体验。(1)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

2、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2)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通过问题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经历不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感到数学是有用的,可接受的。(3)新教材注重揭示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思想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考的常用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三角、解析几何、向量、立体几何、复数等内容以向量为主线,内容的

3、展开简洁明快,解题方法易学有效,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不必去死记硬背。设置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和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4)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式。讲授法仍是高中教学的主要方法,提倡多种教法灵活运用,优势互补。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主要任

4、务是启思导学。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参与其中,组织合作交流,巡视,倾听,调控,启发学生思维等。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适时引导点拨。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形成、不断完善,并在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努力实现多边互动。3、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

5、动建构的学习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强调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注意到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相辅相成。高中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材即是学材”;注重主体参与,动手操作、感受和体验;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重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展示数学的美和魅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必修4中探究函数y=Asin(x+)的图象,利用多媒体展现图象的平移、变换实况,学生能

6、直观的看到变化的过程情景,自然容易接受。数学3专门安排了“算法初步”一章,旨在让学生了解算法的初步知识和几个典型的算法案例,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让学生体会算法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材中还专门设置了“信息技术应用”栏目,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例如数学1中“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借助信息技术求方程的近似解”等;数学2中的“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数学4中的“利用正切线画函数的图象”。提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非每节课都要用,只是不能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

7、的传统教学,要多种手段并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二、问题、困惑与对策由于是新教材,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探索、反思、改进和完善。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新理念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为我所用,实现教材的“校本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注重过程,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内容增多,课时减少,负担加重。跟以往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年级就要学4本必修,普遍认为课程内容一下子太多了,学生负担太重,对知识的理解却如“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调查表明

8、,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他们表示,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掌握得也不好。按规定每周上4个课时,实际上大部分学校都开了5个课时,有的甚至开6个课时,但都感觉到不易完成教材的内容。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觉:“初中和大学的内容都往高中压,高中吃得消吗?”。试想教师每天都在赶课时,又怎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慢慢地进行探究,实施新教法呢?也难怪要“穿新鞋走老路”了。我的做法是大胆删减内容。象“三视图”,“推理与证明”类比、归纳,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没有必要专门开课,在教学中渗透,节省教学时间;压缩内容,突出重点。如导数和定积分的概念形成背景可紧凑一些,可通过电脑动态演示

9、,体会和感受“无限趋近”的极限思想,直观易懂,强调导数和定积分的几何意义,通过不断训练加深理解。注重讲授与探究的有机结合,达到平衡互补,不走极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重视变式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2、体系混乱,不成系统。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注重通性通法。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置必修与选修。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选修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发展方向分为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其初衷是好的,设想是美好的,但实施起来也有一些不尽人意,有的甚

10、至不太科学。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更有其鲜明特点,课程章节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衔接关系,必须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新教材知识体系被打乱,全面否定过去的教学体系和优良传统,一个知识分成几个不同部分,分散在不同的模块中,不成体系,导致跳跃式地讲授知识,后面学习时前面的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各个模块难于整合,思维的探究性也减弱了,引起教学上混乱。另外,不成体系的知识是难于学习的,增加了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知识块的前后位置不尽妥当,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如三角知识安排在必修4及必修5讲授,但必修2立体几何及平面解析几何中都要用到三角知识,所以解三角形的后移导致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中的对一般三角形的计算不能进行

11、。同时高一物理学科也必须用三角知识。同样排列组合的后移使必修3中的概率计算受到限制,导致古典概型的训练不到位。所以我个人认为,备课时要加强对教学内容和课时整体上的把握和安排,适当调整顺序,有些必要的逻辑知识结构还是提前补充学习,做到科学、合理、适用。建议再版时能适当调整模块之间的知识顺序,兼顾数学学科的体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两方面和谐起来,减轻师生负担。 3、衔接性差。如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等初中不讲,但高中却经常会用到,高中教师需补充强化。因式分解、配方法初中降低要求,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而十字相乘法、分组

12、分解法初中新课标不作要求,这是高中要经常用到的两种方法,如在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方程、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三角恒等变形等常常用到。在新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移至必修5讲授,平面解析几何的“到角公式”不讲了,但在一些习题中涉及却屡见不鲜。其实,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学生有这个学习能力,就可自编习题,适当补充拓宽一些,不能总以是否要考来作为教学的尺度,掌握知识不是惟一培养目标,高考也不是惟一的评价标准,还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搞好初高中的衔接。建议把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作为初中数学学习的延伸,高中数学

13、学习的阶梯,并以此为突破口,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4、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不断学习培训。“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1)教师要能整体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能学到“有用”的数学。(2)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对学生分层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3)设置贴近学生的情境激发兴趣,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参与,设置开放的问题激发讨论,设置有挑战的问题激发独立思考,设置抽象的问题激发理解。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

14、注意力;正确把握问题的难度、坡度和密度,让学生努力后能接近或达成目标;以适当的调控营造和谐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度。(4)讲究课堂效率。如何巧妙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探索,要讨论多长时间,探索什么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创造特色的学问,这就要求教师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具有艺术才华,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如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感召力等等。(5)不断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增加自己的业务技能,改进教法。懂一点电脑知识,会做或会修改下载的课件,数学教师特别要熟悉几何画板软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泉水。以上仅是个人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看法,与大家交流。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