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363353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实习报告(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毕业实习报告自考教育学习即将结束,作为一名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学校要求,我到同煤集团同安煤业毕业实习,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通过实习,使我加深理解了煤矿开采方法及工艺流程,掌握了矿井初步设计的基本步骤及规范要求,为今后走上煤矿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将在四台矿收集了解到的有关矿井资料总结一下:一、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1、矿井位置及交通大同煤矿集团同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山西省岚县县城东南约13km处的梁家庄乡高家坡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梁家庄乡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228”1114525”北纬:381035” 381159”井田西部有规划中的山西省太原

2、市陕西省榆林市的干线公路(井田内娄烦岚县段现为217省道)通过,西北距209国道岚县站约11km,距太古岚铁路岚县站约11km。由井田向北可至岚县县城、岢岚县、忻州市及大同市,向东南可至娄烦县、古交市、太原市,向西南可至吕梁市,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图1-1-1 交通位置图 2、地形地势及河流同安井田位于晋西黄土高原,属吕梁山山脉与芦芽山南端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沟谷纵横,除井田西部零星出露基岩外,均为黄土覆盖,地貌类型以黄土梁、峁为主。现代冲沟与黄土梁呈相间排列格局,黄土梁顶面起伏和缓,走向近南北,冲沟呈树枝状展布,坡面陡立,中下部见红土出露。最高点位于井田中南部的之

3、前卯,海拔标高1390.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北部冲沟沟底,海拔标高1194.8m,最大相对高差195.6m。本区地表水均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之岚河支流。井田内沟谷均属季节性冲沟,平时干涸无水,沟谷宽100200m、纵坡降0.062,沟底比较平坦,由于降水量偏少,地形坡度大,平时无清水流量,只有在雨季才有短暂的洪流,雨季汇聚各冲沟洪水,由南向北排出井田,汇入井田外东北部的岚河干流。岚河属常年性河流,发源于岚县西白龙山,全长25Km,在娄烦县静游镇汇入汾河水库,河水流量受季节影响很大,尤其是雨季,山洪汇集,水势很大,干旱时流量甚小,历年平均流量2.82m3/s。3、气象及地震情况本区属北温带大陆

4、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干燥、秋季凉爽短促、冬季漫长寒冷,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8.0,最低气温为-29.2、最高气温为38.9,1月份平均气温-4.8,7月份平均气温16.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1.8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7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9.1mm,8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8.7mm,1月份年降水量最少,只有115mm。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902.3mm,一般最大蒸发量出现在5、6月份,最小蒸发量出现在1月份。初霜冻出现在每年11月上旬,于次年4月中旬开始解冻,冻土厚度一般为1.17m左右,最大可达1.46m,全年无霜期约189天,最大积

5、雪厚度0.62m。本区盛行西北季风,沙尘瀑时有发生,有风时间占全年的70%,春、冬季节风力最大,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16m/s。据山西省地震局1982年编制的全省地震分布及破坏性地震(烈度大于度)预测图显示,本区处于大同太原临汾地震活动带的北部中段。历史上有纪录的五级以上地震20多次,小震时有发生。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显示,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值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4、区域地质构造(一)区域地层宁武煤田的基底为一套古老的变质岩系,地层沉积总厚达2600-3500m以上,沉积中心位于煤田中南部宁武静乐一带,地层厚度在3500m以上,而北部井坪-

6、朔县一带仅几百米。中心出露最新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向周围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古生界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元古界及太古界五台群。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在南部静乐盆地及北部朔县平原区堆积厚度达200m以上,详见表1-4-1。 宁武煤田区域地层表 表1-4-1 界系统组简 述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自下更新统(Q1)到全新统(Q4)均有沉积,厚0-210m。更新统第三系上新统静乐组上新统N2,俗称静乐红土,厚0-120m。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天池河组沉积下统永定庄组,中统大同组、云岗组和天池河组,厚500m以上。云岗组大同组下统永定庄组三叠系中统铜川组主要有下统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中统二马营组和铜川组

7、,各地厚度变化比较大,三叠系总厚度约500m左右。二马营组下统和尚沟组刘家沟组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以紫红色、砖红色富含钙质、铁质的砂、泥岩为主厚度0-184m。上石盒子组杏黄、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为主,厚度一般为0-274m。下统下石盒子组灰黄、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厚度一般为8-226m。山西组灰白色石英砂岩、灰色砂质泥岩夹煤层煤线,厚10-117m。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含泥质灰岩及主要可采煤层,厚50-118m。中统本溪组杂色铝土泥岩、砂质泥岩夹石灰岩及煤线,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厚21-61m。奥陶系中统峰峰组中统马家沟、峰峰组灰岩和下统亮甲

8、山组、冶里组灰岩,厚600m左右。马家沟组下统亮甲山组冶里组寒武系上统凤山组沉积上统风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中统张夏组、徐庄组和下统毛庄组,厚300m以上。长山组崮山组中统张夏组徐庄组毛庄组元古界为一套浅变质灰岩,出露于煤田东部边缘,厚24-46m。太古界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出露于煤田东部边缘,厚3000m以上。(二)区域构造本井田位于宁武煤田西南部,宁武煤田地处山西地台背斜北中部,煤田南北长,东西窄,呈北东向斜列。宁武向斜贯穿煤田南北,其轴向:井坪-阳方口近南北,阳方口-静乐为N30E,向斜轴除朔县平原偏向西部外,一般偏向东部,且东翼地层倾角大于西翼,为一不对称向斜。宁武煤田东部构造较西部

9、复杂,地层倾角在30以上,有的达70-80甚至直立倒转,大的逆断层多分布于此,中部地层倾角平缓,一般在10以下,无急剧折曲,微倾斜波状起伏的较发育。断裂构造发育在煤田东西两侧,主要在东部,以走向N20-50E一组为主,多为高角度的正断层,逆断层较少,另一组为N15-45W,但数量稀少,规模较小,影响甚微。(三)区域含煤特征宁武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介于芦芽山(西面)和云中山(东面)之间,跨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四个市。宁武煤田也发育有两个时代的含煤地层,即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亦称为双纪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南起关帝山北麓的煤层露头线,大约在后黑小-梁家庄一线;北到洪涛山

10、南坡的煤层露头线,大约在向阳堡-朝阳湾一带;西界是春景洼-西马坊断裂带或煤层露头线;东界是芦芽山-娄烦断裂带或煤层露头线,面积为7678Km2。侏罗纪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北、西、南、东四个方向均为煤层露头线,大致是南起闹林沟,北到三张庄,东西宽约15Km,南北长约80Km的范围,面积约1200Km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为宁武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是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建造,形成于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主要是由一套泥岩、砂质泥岩,1-3层灰岩及不同粒度的砂岩组成。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为宁武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是一套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的陆相含煤建造。侏罗系中统大同组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宁武

11、煤田的中南部,是一套以河湖相沉积为主的含煤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灰色、灰白色粗、中、细粒砂岩与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煤7-11层,煤层总厚2.43-7.50m,含煤系数为0.68-1.74%,其中可采煤层5层,大部分不稳定,多为局部可采煤层。5、井田地质构造(一)地层据以往钻孔资料,本井田地层由老到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Q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上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现将本区各时代地层自下

12、而上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Q2f)为煤系地层之基底,岩性为青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泥灰岩,含方解石脉、黄铁矿结核及生物碎屑,部分地段夹有角砾状灰岩和燧石条带,具溶洞,地层厚度77.00-85.00m,平均80.00m。2、 石炭系(C)(1)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地层之上,下部以灰白色、浅紫红色铝土泥岩为主,中夹不稳定的粘土层次底部为褐黄色极不稳定的“山西式”铁矿;上中部为灰、灰白、灰绿色泥岩、铝质泥岩,夹薄层石灰岩、薄煤层和石英细砂岩。地层厚度21.6039.20m,平均27.50m。(2)上统太原组(C3t)自K1砂岩底至K4砂岩底,连续沉积于

13、下伏本溪组地层之上,为一套具明显沉积旋回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岩性由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深灰色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含5、6、7、8、9号煤层,其中7、9号煤层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薄煤层;所含L1、L2、L3石灰岩均为井田稳定的标志层。底部为K1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平均厚3.65m,成份以石英为主,分选性、磨圆度较好,缓波状层理发育,硅质胶结。本组地层厚度87.20113.75m,平均99.50m。3、二叠系(P)(1)下统山西组(P1s)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地层之上,为三角洲平原环境下沉积的一套由碎屑

14、和煤层组成的含煤地层,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岩性由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泥质岩中富含植物化石碎片。底部为K4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平均厚9.50m,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磨圆度较好,水平层理-缓波状层理发育,钙质胶结。含2、3、4号煤层,4号煤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2、3号煤层不稳定、不可采,本组地层厚度57.6278.40m,平均69.50m。(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连续沉积于下伏山西组地层之上,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厚度95.44112.20m,平均105.83m。由灰色、灰绿色、灰黄色、灰白色、灰紫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铝质泥岩

15、等组成,顶部常含有一层夹有大量紫色斑块的铝土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下部常含有煤线和薄煤层,底部K5砂岩厚1.058.59m厚度变化大,通常5m左右,为灰白色中粗砂岩,含大量岩屑和暗色、绿色矿物。(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连续沉积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之上,为陆相碎屑岩沉积。本组地层井田内赋存不全,中、上部地层多被风化剥蚀,残留层段属本组下部地层,最大残留厚度为286.88m。岩性为黄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色中细粒砂岩互层。底部K6砂岩为黄绿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英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性、磨圆度差,局部含砾石,钙质胶结。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4、上第三系上新统(N2)不整合于下伏基岩地层之上,本组地层厚0149.50,平均65.70m。下部为洪积相,主要为半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