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分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3633274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亭大鼓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乐亭大鼓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乐亭大鼓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乐亭大鼓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乐亭大鼓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亭大鼓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亭大鼓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亭大鼓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分析 关键词:乐亭大鼓;形成;音乐艺术特征最初曲艺都是由口头形式创作故事再说唱出来,经过不断传承与革新越发完善、成熟。在我国曲艺之中,乐亭大鼓较为独特,尤其东北等地区较为流行。在乐亭大鼓中不仅有历史传承而来的传统艺术,还在各个地区中吸收很多当地特点,能够生动、直接的反应出时代变迁,而且乐亭大鼓自身具备诸多文化历史,在研究我国历史、时代革新、音乐发展等方面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乐亭大鼓的独特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问题较为关键。如今对于乐亭大鼓相关研究十分稀少,因此,为使更多人了解乐亭大鼓,以下主要阐明乐亭大鼓形成、发展与现状,以期能够帮助更多人深入了解乐亭大鼓。一

2、、乐亭大鼓形成历史(一)形成背景众所周知乐亭大鼓起源于乐亭县,乐亭县位于我国河北唐山地区东南方位,在秦皇岛、北京、唐山以及天津之间的位置。乐亭大鼓是在几种说唱传统艺术上形成的,在历经漫长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成熟发展。最开始是在清朝末期逐渐成熟,因为乐亭县的百姓都十分热爱歌舞,每逢过年过节喜欢聚在一起组织说唱、舞蹈表演,而且乐亭县方言就具有一定旋律,所有文字基本都具备唱音,很多艺人就将文字尾音拉长,配合鼓板等乐器变成完整曲调。此外,乐亭县富有人家会在过年过节或重大日子里举办唱戏、说书等活动,当务农闲暇时间也会有戏班子在村落里挨村走场唱戏,平均一个村落可以逗留二十余天,因此,乐亭大鼓将乐亭曲调中精华作

3、为基础展开完善。而到乾隆时期乐亭县无论是文化、发展、经济等各方面,都开始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乐亭县人们经济收益进一步提高,时代的进步也为乐亭大鼓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所有艺人整体水准提升。在这个时间段,乐亭大鼓出现了大量新颖曲段与人才,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越发完善。(二)形成渊源乐亭大鼓来自于民间艺术,如果深入探索其形成渊源,宋代鼓子词、清代鼓词、元代诸宫调都与其有一定关联,在鼓词宗谱之中也提到明末清初留说书,由此得知乐亭大鼓形成于清初时期。但说书所指并不是乐亭大鼓,而是在清初时期喜爱歌舞之人都喜欢的清平歌,于是之后一位艺人在演唱清平歌时配上三弦伴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良,导致清平歌与之前

4、原曲完全不同,无论是调还是曲都更加动听,因此,被人们称为乐亭腔,这是乐亭大鼓的雏形诞生。但这时乐亭大鼓还缺少相应伴奏,直至乾隆时期与民国时期之间,乐亭大鼓正式步入盛兴阶段。曾有位老民间艺人说道,于乾隆时期乐亭迎来两名艺人,分别是张玉琢与刘月明,第一人在说书过程中仅说不唱,但第二人在说书过程中会利用木板边说边唱,最初并没有任何乐器伴奏,但在后续逐渐在其中添加小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这位刘月明就是著名艺人温荣师傅。最初在我国曲艺圈中有四个名门,乐亭大鼓属于四名门之中清门。在大部分信息资料中并没有记载乐亭大鼓称呼从何而来,但在民间传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冯福昌于1845年间不再采用传统木板伴奏,

5、而是利用铁板配合延长,进一步更新板式与唱腔等方面,因此,导致乐亭大鼓在当时年代备受瞩目;第二种则认为是崔佑文奉旨入京进贡时,将温荣请至京内表演,当时温荣得到王爷赞赏并赐座,由于温荣自身属于乐亭人,由此赐其乐亭大鼓一名1。两种看法中第二种真实度较高,如图1所示。(三)形成因素促使乐亭大鼓形成因素较多,主要可以分为:经济、自然环境以及文教等因素。经济因素是指因为经济发展促使乐亭大鼓更加昌盛,并为乐亭文化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乐亭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也朝向域外发展,多数民间艺人跟随经商团队行至关东等地,促使这些文化在域外得以生根发芽,与此同时也在域外学习很多文化知识,为日后乐亭大鼓创新提供一定的灵感与方向。

6、而到明朝中期时,很多乐亭人通过经商发家致富,这些人家为彰显自身文化与历史,都开始越发注重历史文化,也按照喜好培养艺术艺人,为乐亭大鼓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自然环境因素是指乐亭县中资源十分充足,拥有广阔河流与土地,人们生活在其中较为富裕,而且其属于平原地区,与渤海、滦河相邻,在这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下,导致乐亭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专属特色、特点的文化与艺术,并且不会受到外界任何影响。此外,在生活较为富足的情况下,促使人们十分热爱文化与生活,不会因为生存与衣食浪迹异地,这些因素都促成了乐亭大鼓的专属特点与韵味。重教兴文是因为乐亭人们都非常注重礼仪,只要是不愁衣食的人家就会进入私塾学习。在朝代末期时乐亭教

7、育非常兴盛,为能够教育更多人,在乐亭县中构建了大约百余座私塾、学堂等,为当时朝代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乐亭人十分注重教育,大多数乐亭人自身都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素质,这就为乐亭大鼓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2003年初时,乐亭县被我国相关部门正式命名为曲艺艺术之乡2。二、乐亭大鼓发展途径在乐亭大鼓漫长历史中有很多途径,这些途径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清代末期。在乐亭县地方记载中表明:于嘉庆时期乐亭大鼓逐渐步入到昌盛阶段,最初深入到滦县、榆关、迁安等地区之中,之后又随着经商团队辗转到东北地区。在光绪四年时,某祖师碑中有杨长久之名,其属于乐亭大鼓著名艺人。在民国六年时,胡绍兰正式于唐山开

8、展乐亭大鼓表演,随后在天津、北京等地也开始举办相关表演,这时乐亭大鼓在整个东北、京津等地区被广泛推广。与此同时也诞生很多优秀艺人,当时温荣属于第三代乐亭大鼓艺人,其正式将乐亭腔转变为乐亭大鼓。而后第四代乐亭大鼓艺人针对乐亭大鼓展开全面完善与建立体系,并在长期表演过程中利用速度与板眼,促使乐亭大鼓更加丰富、生动;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中叶。第五代艺人开始在当代快速发展,当时第五代为来字辈,其中多数艺人对于乐亭大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时也导致乐亭大鼓被区分为韩派与靳派两种流派;第三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这时我国正处于民间文艺发展迟缓阶段,也属于乐亭大鼓低谷期,大部分表演队伍都被迫解散,很

9、多艺人也随之改行发展;第四阶段为1980年。从1977到1984之间正式乐亭大鼓巅峰发展阶段,此阶段在滦南与乐亭两个地区中,就有二百余人主动学习乐亭大鼓,并积极踊跃参与到乐亭大鼓表演团队之中。而后乐亭大鼓表演在当时十分活跃,在多个地区中都有大量艺人存在。在20世纪70年代时,乐亭县正式成立曲艺团队,按照老乐亭大鼓表演艺人肖焕青回忆:当年在曲艺团队中一共有18个人,分别是学院、表演者与伴奏者,在当时年代这些人都成为当地著名艺人,各个村落都积极邀请曲艺团队表演,并会给予相应报酬。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正是乐亭大鼓最为昌盛阶段,大量地区都在曲艺团队中争抢演员,并以邀请到乐亭大鼓表演者当作荣

10、耀。大部分乐亭大鼓表演人员平均每月可以得到人民币五十元左右,这已经可以媲美县地区书记工资。面对市场的高需求,乐亭大鼓发展不断壮大,表演团队也随之持续增加、扩展;第五阶段是1985年。时代发展进步逐渐加快,社会大众生活条件与质量也有所提升,当代文化也开始越发多样化,但由于乐亭大鼓当时较为落后、节奏较慢,导致流失大量观众,乐亭大鼓也于此越发不景气。直至1987年末乐亭县乐亭大鼓队伍正式解散3。三、乐亭大鼓发展现状乐亭大鼓属于民间艺术,虽然在现代城市中较为少见,但在以冀东为核心的新农村中,仍然有部分民间艺人与职业艺人在继续着对乐亭大鼓传承与演出。自2006年乐亭大鼓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1、代表作以来,乐亭县政府、当地文化局、滦南县文化馆均针对乐亭大鼓演出给予扶持与帮助,并为传承艺人下拨资金补贴,使乐亭大鼓得以进入后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终于2018年11月被正式选入进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中,这不仅是我国优良文化遗产发展的重大进展,同时也是实现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4。(一)演出与组织现状自1987年12月乐亭县曲艺队解散以来,乐亭大鼓演出团队长时间维持在部分人员创作鼓词与演奏鼓词,直至1998年乐亭县文化局批准恢复曲艺队,但该曲艺队并不属于专业曲艺团队,而是作为民间社会团队进行演出。2002年,乐亭县召开传统文化座谈会,在会中将乐亭大鼓曲艺队与皮影剧团并作为

12、同一团队,而后针对这两大演艺团队创建戏曲艺术团。2003年,乐亭县戏曲艺术团正式成立,其团内演出队伍主要可以分为乐亭大鼓与皮影这两项。与此同时,自滦南县文化馆建成后,著名乐亭大鼓艺术家何建春先生作为西路乐亭大鼓传人,也转为滦南县文化馆合同制工人,通过长时间培养、招收人才最终成立滦南县曲艺队。20世纪50年代初期,河北省唐山市政府帮助艺术团队成立正式演出队伍,于1953年正式开始演出。1960年,河北省唐山市戏曲学校为乐亭大鼓成立相应曲艺班,该班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乐亭大鼓唱腔、板式、表演、历史等。1980年末,我国曲艺家协会正式成立乐亭大鼓研究会,传承乐亭大鼓发展。河北省唐山市文化局、文联、曲艺

13、家协会共同举办乐亭大鼓座谈会,该会主要目标在于收集、整理乐亭大鼓曲目、唱腔,而后通过总结寻找出乐亭大鼓演奏规律,为培养优秀乐亭大鼓人才、艺术交流、促进乐亭大鼓文化传承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著名乐亭大鼓演艺人员张旭武根据自身多年经验与收集积累资料,通过总结、归纳、分析等方式寻找出乐亭大鼓的演出规律,并与乐亭大鼓基础知识结合,整理了出版书籍,已于2008年出版。(二)演出状况清朝末期作为乐亭大鼓盛行时期,其演艺会在民间街巷场院、城市茶楼会馆等进行。同时多数乐亭大鼓艺人会将演绎乐亭大鼓作为主要工作,闲暇时期会针对乐亭大鼓进行创作与练习,并在庙会等热闹市集中演绎,并且部分艺人还会在闹市各个角落中摆摊说书

14、,如果适逢秋收季节或重大节日,也会在听书人或村落内演出。在未出现传媒与电子时期,听书与看戏是民间闲暇时的主要消闲娱乐活动。当某一村落说书时,相邻村落则会相互转告,而后通过步行或赶车形式前去听书、看戏。20世纪60年代左右,乐亭大鼓发展达到新高,同时因这一时期农村文化活动较为单一,当出现乐亭大鼓演出时,村落内各类人群则会自发聚集观看演出,而这时相关乐亭大鼓演出人员也会根据农村情况创作出诸多反应现实情况短篇曲目,例如:听窗跟艳阳天与民复仇烈火金刚友情似海等五十余部现代主题短篇曲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说书与听书的年轻人也在逐渐减少,乐亭大鼓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这

15、一因素就导致当演出团队在民间演出时,观众分类主要是以老年人为主。同时因曲目年代较为久远,以至于无法将新社会内容编入进鼓词中,导致流失了大量青年听众与中年听众,这往往造成说书人经济收入拮据,在农忙时期则会以耕种为生,只有当出现有人出资时才会进行演出。直至近现代,县文化馆为乐亭大鼓成立专业团队,为曲艺队专职表演人员与相关研究人员给予了诸多帮助,同时有了团队与政府扶持,曲艺队在创作、演出、文化传承及培养优秀乐亭大鼓演艺人员等方面均有所保障,并且也为乐亭大鼓传承奠定下良好的基础保障,使创作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四、乐亭大鼓音乐艺术特征探析(一)乐亭大鼓的唱腔特征相较于曲牌体音乐及板腔体音乐,乐亭大鼓唱腔更加独特,与其他唱腔形成鲜明对比。一般情况下,乐亭大鼓唱腔主要是由多个部分相互组合而成,具体主要包括:开头腔、链接腔、主题腔、熬尾腔等,多种唱腔汇集形成具备北方特色鼓曲。因为乐亭大鼓是集乐亭俚曲、当地民歌、皮影戏、卖调等戏曲为整体戏曲音乐,在唱腔与作曲方面具有极为优秀手法,同时在表演时技巧变化也较为精湛。乐亭大鼓一般会通过四度旋宫方式在F、C二音中形成多种同音列调性唱腔体系,具体唱腔主要可以分为东路与西路。因乐亭大鼓唱腔较为复杂且在演奏时灵活多变,与其他区域唱腔之间形成特色较为鲜明的对比,这时在演唱时就可以由原本快速节奏转变为慢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