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18].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3630314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父》教学设计[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渔父》教学设计[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渔父》教学设计[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渔父》教学设计[1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渔父》教学设计[1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父》教学设计[18].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王哲 214174)【设计指导思想】 渔父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这篇选文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故事情节性,学习难度适中,适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加以点拨指导,主要扮演“领航者”角色即可。【课程目标】 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目标分解】 疏理文意疏通字词,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重点虚词的用法和典型的文言句式。 揣摩文气揣摩对话双方说话时的情态或心理,理解说话者的思想或情感。 分析形象通过人物语言、外貌和动作

2、,概括、总结人物形象。 养成态度通过分析、探究典型人物的生存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学习目标续写】1.掌握、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的形象特征,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3.思考屈原和渔父不同的生存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探究屈原、渔父形象。2.学生生成“对人生负责”的情感态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既有内美,又重之以修能的屈原本欲以拳拳之心事君报国,但“义臣”不遇“明君”,反遭放逐。当他踽踽独行于湘水之畔时,当他内心体味着中国文人最重要的苦痛时,

3、渔父踏浪而来,于是一个真正的仕者与一个真正的隐者展开了“河边的对话” (设计思想:营造良好的情境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下面紧接教师的范读。)(二)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设计思想:紧接导语,教师范读,进一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重视朗读。) 2.教师领读课文(设计思想:教师朗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既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克服学生“无预习”之现实。)(三)疏解文字(设计思想:高一文言文学习,“言”的落实必须为重点,以投影出示、学生应答方式展开,教师指正、明确学生有疑难的字词句。)【投影】请同学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4、:“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投影】请同学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虚字归纳:游于江潭 葬于江鱼腹中渔父见而问之曰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投影】请同学指认

5、下列文言句式、行吟泽畔。(省略句)、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是以见放。(被动句)、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定语后置句),受物之汶汶者乎?(四)揣摩文气(1)【投影】(出示屈原生平)(设计思想:知人论世,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重温屈原(必修三离骚中已接触过屈原,所以此处称为“重温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遭到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

6、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2)请同学们带着对屈原生平的理解朗读课文。(3)分组讨论:揣摩文气请同学们讨论在括号内加上什么表示语气的修饰语最合适。(设计思想: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组代表发言时,教师给予有效的引导,讨论后明确之,以文气的揣摩带动对文意的理解,为下面“探究人物形象、明确人生态度”教学环节做铺垫。活动方式:分成若干四人小组,讨论五个“曰”前的语气词修饰语,小组代表发言。)【投影】五个“曰” 第1段中, 渔父见而( )问之曰 屈原( )曰。 第2段中,渔父

7、( )曰。 第3段中,屈原( )曰。 第4段中,乃( )歌曰。讨论后明确:五个“曰” 第1段中, 渔父见而(“怪”、“疑”等)问之曰 屈原(“叹”)曰。 第2段中,渔父(“叹”)曰。 第3段中,屈原(“正色”)曰。 第4段中,乃(“率然”)歌曰。(五)探究人物形象,明确人生态度(1)分角色朗读朗读指导:屈原因坚持自己的主张,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先后两次被逐出郢都。他在湘江边上徘徊,脸色憔悴,形销骨立,他的内心苦闷到了极点。就在这时,他遇到了渔父,两人展开了一段对话,寥寥数语体现了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设计思想:俗话说,“言为心声”,要把握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就必须得先熟悉他们的语言

8、。请全体女同学读渔父的话,全体男同学读屈原的话。要求:边读边揣摩说话者的思想感情。)(2)探究人物形象,分析屈原人格请同学们结合刚刚自己所读人物的话语,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设计思想: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组代表发言时,教师给予有效的点拨、引导,讨论后明确之。教师做好“领航员”,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学习。活动方式:分成若干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小组代表发言。)【投影】1.本文通过哪些手法塑造了屈原这一人物形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说明其作用。2.本文塑造了怎样一个屈原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3.除了屈原之外,本文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

9、有何意义?讨论后明确:1.本文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等手法塑造屈原形象。“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是动作、外貌描写,既活画出屈原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又为下文写屈原的高尚品德张本。“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是语言描写,直接表现了屈原的内心世界和坚守节操的高尚人格。2.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伟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3.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随遇而安、与世推移、避

10、弃恶世、珍惜生命、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还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教师总结:【投影】形象小结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 忧国忧民,坚贞不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 与世推移,乐天知命, 珍惜生命,超然物外 。(3)独立思考:你是怎么看待屈原与渔父这两种人生态度的?(你欣赏哪种?)对这个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思想:以开放式讨论促成学生“对人生负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讨论后,展示教师的解读【投影】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爱国热情与高洁的情操值得学习 为国而死

11、,是真的猛士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面对困境沉着、潇洒的处世态度值得借鉴 豁达、超然,是真正的智者(4)总结提升:【投影】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渔父选择了隐遁江湖。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都以负责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六)布置作业(1)基础作业:1.整理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2.背诵全文,并逐句翻译。(2)拓展作业(供有余力的同学选作): 知识分子生存方式(存在方式)的选择困境的实质是,中国知识精英阶层两套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即儒家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和道家强调个人存在的价值的冲突。 建议选读: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158-187页 第八节、社会秩序,第九节、个人存在。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84-112页 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形态。附:板书设计 渔 父 屈 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宁为玉碎安能以皓皓之白 不为瓦全而蒙世俗之尘埃 对 比 渔 父 随遇而安 圣人不凝滞于物 与时推移 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