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杨怀).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3624243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杨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杨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杨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杨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杨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杨怀).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一、课 题给冷水加热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热”单元P28P29(2007年11月第5次印刷)二、教材分析上一节课热起来是让学生们探讨了如何给身体增加热量的问题。这节课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次给冷水加热的观察活动。这项活动中,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是重点,因为这之前,学生们只关注到冷水的温度会升高,而其他的变化被习惯性地忽略了。教材所设计的到实验易操作,材料是学生容易找到的,关键是实验现象与学生的预测产生矛盾的可能性比较大,那就是冷水袋在热水中,刚开始是沉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慢慢的浮起来,而热水袋放在冷水中,开始是浮的,但刚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慢慢的沉下去!这个现象将引起学

2、生极大的兴趣,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让冷水袋浮到了水面上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物体沉浮的角度去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一般学生会认为这袋水在受热过程中变轻了,所以会浮起来,教师可以直接用天平指导学生进行测量。学生还会考虑到体积的变化上来,教科书设计了一个实验,引导他们从覆盖在灌满水的试管上的气球皮的变化来观察。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提出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发生了变化,教师也应和学生一起分析水的重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因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受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一般的透水带不密封,而且学生观察时不易观察,所以我在上本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的看清实验现象

3、,为了充分让学生明白实验前后袋内水的重量不变,我对教材稍做修改,我改透明的水袋为红色气球,封口时用线扎住,线留长点儿,更易操作,使热水不易烫伤学生的手!三、学情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与本册第一章沉和浮的内容有关,物体的沉浮由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重量共同来决定,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来探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体积、重量的变化。当然,学生在以前也学过控制变量的实验,本课就是在控制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水变热,体积会有什么变化,热水袋会有什么现象,让学生投入到为什么会产生热水袋沉浮的这种现象的探究中。当然,学生的预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预测有沉的,也有预测是浮的,当然这也正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四、教学目标 理解水受

4、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经历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培养学生乐于发现新问题,愿意积极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五、教学重点: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对课程标准中的有些语句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使我感受到科学课程教学不仅仅是死教教材知识,而是活用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使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不断的成长。一、把握小学科学课程的整体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科学课程的理念是:科学

5、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课程它面对着全体的学生,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这样给科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空间性,创造性,同时又给教师带来的是不确定性,难以把握性,所以我认为,做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首要的就要把握小学科学课程的

6、整体设计理念和教材的设计思路。二、摸清各册教材的编写意图、重难点。我们都知道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总目标是科学课程的最终教学结果的终结,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在一册册的教材中去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探究活动去实现,这个过

7、程恰好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师主导性的再现,三、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优化的教育。科学课程它面对着全体学生,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我们在教育时,要根据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最优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素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原始情况,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经历,去成长,重视过程,唤起他们的情感,击活他们的创造潜能。把握科学课程、科学教材、学生实际的脉向,是我们科学教师的责任,同时这也是寻求教育最优化的基本途径,让这一脉一通万里,让科学课程成为孩子成长的奠基石,让孩子的明天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