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4516927做仁恕型教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3621835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004516927做仁恕型教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4004516927做仁恕型教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4004516927做仁恕型教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4004516927做仁恕型教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004516927做仁恕型教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004516927做仁恕型教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仁恕型教师浅谈如何践行仁恕教育思想2014年12月1日,太和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仁恕教育文化建设的公开征求意见,要求各校大力弘扬仁恕教育思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仁恕教育品牌,进一步提升教育品味。“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后人把他的思想概括为“仁学”。“恕”的基本解释是“原谅、宽恕、饶恕、宽容”, “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就是“如自己的心”,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

2、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可以说,“恕”是“仁”的一部分。孔子所说的“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群体,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具体的说,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学生,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仁恕”型教师。倾听,做困惑学生的知心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艺术的顶峰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要学会倾听,与学生在一起活动,以倾听为前提的谈话更加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受其家庭影响,学生常常纠结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是随父母外出打工,还是不断提

3、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中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惑。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指导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此时,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去倾听,有利于维系师生关系,是保持师生友谊的最有效的方法。鼓励,做迷途学生的引路人。鼓励是开启学生心理情感大门的钥匙,益于建立和谐、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许多农民工家长认为只有用金钱才能弥补对孩子的爱。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本人对自己的放纵,一些孩子容易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是坏习气。这样的孩子,既要“鼓”其自勉,也要“励”其意志,适时适度,让他们尽快迷途知返。对于后进生来说,他的闪光之处如

4、晨露夕晖一样宝贵,抓住时机,适当鼓励,“微水波澜”、“一石激起千层浪”,后进生会经过一个深刻的、动态的、发展的心理过程,很有可能发生一个质的突变,告别迷途,步入正途。有句话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鼓励学生更要注重艺术,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课上课下总是调皮的学生项鹏,把每位科任教师都整得哭笑不得。如何教育这样的孩子?我通过细心观察和谈心,知道了真相他因为成绩差而自卑。他就是想通过调皮让大家注意到他的存在!找到了症结,教育的药方就易对症:用调皮做引子,开一剂消除自卑的药方,用聚精会神听讲作开胃剂。适时调整配方,进步的变化自然会带来惊

5、喜。沟通,做学生与家长的搭桥人。我们不能富了一代人,而垮了后一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坚持与家长保持联系,交流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我经常打电话告诉家长孩子在校的成长情况,提醒他们既要保持“亲情电话”的畅通,也要在电话聊天时向孩子传递“温情”。李福印的父母在上海打工。他们怕失去难得的工作而选择在上海过春节,这一选择一下子坚持了6年!六年未见过父母、未与父母说过话的孤独生活使李福印显得异常孤僻。我知道后,让孩子每周用我的手机与他父母通话。他父母与家中联系也由我转达。我成了他们互联的桥梁。看到孩子渐多的笑脸,我心中由衷地高兴!师爱,做孤独学生的家人。“人的根本在心灵,教育应回归心灵的深处。”在开展师生、生生帮扶结对子活动中,我与学生约定用笔记本聊天。学生把想说的而不敢当面说或没有时间见面说的话通过笔记本告诉我,我也通过这个笔记本与他们分别聊天。师生之间的“本上聊吧”,使师生平等交流,坦诚对话,帮助学生解决了成长中的问题特别是孤独感,帮助他们尽快克服毛病,改正缺点,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成功是成功之母。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孩子一点一点进步,让他们把每一个小进步作为下一个进步的阶梯,最终实现跨越。这就是我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的仁爱教育感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