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光和眼睛单元测试题.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361032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光和眼睛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光和眼睛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光和眼睛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光和眼睛单元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光和眼睛单元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光和眼睛单元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光和眼睛单元测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光和眼睛 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若岸边的人能看到水中的鱼,它看到的鱼其实是() A.鱼下方的虚像B.鱼上方的的虚像C.鱼下方的的实像D.鱼上方的的实像【答案】A 2.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B.平静的水面能映出岸上景物的倒影,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漫反射C.我们能从不同的地区看见天上的月亮,是因为月球对太阳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人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这些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答案】D 3.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C.凸

2、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答案】D 4.如图所示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A.在岸上看到水中的腿变“短”了B.在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C.透过玻璃砖看到钢笔“错位”了D.手影【答案】B 5.如图所示的四种镜片,可用以矫正近视眼的是() A.B.C.D.【答案】A 6.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C.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近视眼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答案】C 7.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要在空中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

3、距为50 mm,则底片到镜头的距离为() A.10 mm之外B.50 mm左右C.略大于50 mmD.等于50 mm【答案】C 8.如图所示,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9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A.小于10cmB.大于10cm小于20cmC.等于20cmD.大于20cm【答案】A 9.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豹子的倒影 B.皮影戏C.笔直的光线射入树林中 D.放大镜下的头像【答案】D 10.下列图片中的物理现象与所对应的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A.手影游戏光的色散B.小孔成像光的折射C.照镜子光的反射D.鱼在哪里光沿直线传播

4、【答案】C 1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向O处的光学元件后,会聚在其主光轴上的S点;当去掉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点。则可判断,该元件一定是() A.凸透镜B.凹透镜C.凸面镜D.凹面镜【答案】A 12.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一位置处,在另一侧离凸透镜20cm处时,光屏上恰好成现出倒立等大的像;若该同学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5cm处,则在透镜另一端移动光屏将会发现()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得不到像【答案】A 二、填空题 13. 某人的身高为1.70m,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m,他以0.5m/s的速

5、度靠近平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会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5;不变 14. 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_侧(选填“左”或“右”),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_【答案】左;60 15. 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光线应_一些(选填“强”或“弱”);实验中某同学将玻璃板及点燃的蜡烛放置好后,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未点燃的蜡烛,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时,记录下了物、像、镜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应是_(选填“整理实验器材”或“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实验结束后

6、同学们发现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_【答案】弱;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垂直 16.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其中一种是空气一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则入射角大小等于_度,折射角大小等于_度,其中界面MN的_(填“左”或“右”)侧是空气 【答案】40;60;右 17.如图,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_是法线,反射角为_度,折射角为_度【答案】NN;30;60 18.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用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爷爷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

7、图_中的那一副。【答案】甲 19.显微镜的物镜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放大的 _像,它的目镜也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放大的_像(选填“虚”、“实”) 【答案】实;虚 20.身高1.75m的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_m如果平面镜向他移动0.5m,他的像高_1.75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现在的像相对于原来的像移动了_m 【答案】3;等于;1 三、作图题 21.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答案】解:如图所示:22.如图所示,发光点S发出一条射向水面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

8、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大致方向的折射光线 【答案】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点光源S在关于水面的对称点S,即像点连接SP,与水面的交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连接OP即为反射光线;过入射点O做水面的垂线即为法线,根据确定的入射光线和法线可以确定入射角,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以做出对应的折射光线OA答案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 23.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明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1)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沿虚线折转的光屏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实验时,光屏应如

9、何放置?_ (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 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像小明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cm 【答案】(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光屏与镜面垂直(2)位置;虚;10 24

10、.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高与像距、物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他将5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_。 (2)下表是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实验次数物距uam像距vcm物高Icm像高hcm 1 35 14 5 2 2 30 15 5 2.5 3 20 20 5 5 4 15 30 5 10 5 12 60 5 25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透镜的焦距为_cm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_1(选填“”),此时的像是_的_

11、像。 【答案】(1)同一高度(2)10;倒立;实像 25. 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1)如图1所示,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cm; (2)如图2所示,应将光屏向_(选填“上”或“下”)调整,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倒立、_的实像,生活中的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接下来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答案】(1)10.00(2)下;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3)缩小;照相机(4)远离 五、综合题 26.小明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1)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_(填“能”或“不能”) 进行,因为_ (2)实验时,取两根相同的蜡烛,是为了验证物与像_关系;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