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德育要“学生为本”.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3588351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校德育要“学生为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高校德育要“学生为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高校德育要“学生为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高校德育要“学生为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高校德育要“学生为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校德育要“学生为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校德育要“学生为本”.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德育要“同学为本”(摘 要)社会的进展越来越要求人的全面进展。面对新的形势,为了适应社会进展和个体进展的需要,高校德育必需坚持“同学为本”的思想,依据同学生存、进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为同学服务。 (关键词)高校 德育 同学为本作者简介:王维(1977-),男,辽宁师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争辩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争辩;董海浪(1980-),女,博士,沈阳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争辩;谭林(1978-),男,硕士,沈阳化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争辩。一、高校德育“同学为本”的依据(一)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新世纪我们面临的时代任

2、务仍旧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时代所培育的以封闭、僵化和听从为特征的谦谦君子型人格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新世纪召唤更多具有独立共性、能开拓进取、奋勉创新的新型人格。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猜测和构想中,也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明确的社会进展和人的进展的趋势和目标人的共性的全面而自由的进展。这一享有共性进展的新型人格的培育,必定要求学校德育由“社会为本”,“教师为本”的观念转向“同学为本”的观念上来。(二)基于对青少年同学与社会关系的辩证理解在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上,传统的德育观念认为,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要任务是完成社会化过程,即学习和把握各种社会规

3、范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因而,在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占据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这一生疏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它强调了青年同学对社会的依靠而忽视了社会对青年的需要。社会不仅从将来的意义上需要青年,从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上也离不开青年。漠视或否定青年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死气沉沉,保守僵化、没有生气和活力的。正是一代代青年的敢想敢干的作风和布满抱负和浪漫的性格才给我们的社会注入了不断更新和前进的活力和动力。所以,在青年社会化的同时也应存在着另一个过程社会青年化。从历史的角度看,越是在人类早期,经受和经验越显得重要,社会就越是老年社会,青年的社会化越占主导地位;而社会越文明、越进步,青春活力和制造力越成为重要的

4、资本,社会青年化的要求就越高。“同学为本”正是新世纪社会青年化在教育特殊是德育上的要求和体现。(三)青年高校生思维和心理特征的要求高校生思维和心理的最大变化是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增加。与“社会为本”、“教师为本”相适应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对高校生难以取得成效。而“同学为本”则是与高校生这一思维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它也是高校德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四)德育的特殊需要德育属于价值科学。价值观不同于真理观。真理(如数理化的学问、定理、定律等)是客观的,主体的意志听从于客体的尺度,客观性(规律性)是其轴心和最高权威。但价值和价值观问题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在价值领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事物满足主体需要

5、的程度。主体在这里成为轴心和评价尺度,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内在尺度。德育从其学科的价值观性质而言,必定是以敬重同学的主体意识和选择为前提的。脱离同学主体需要的教育往往既不能入耳,更不能入脑。从这一意义上说,“同学为本”是德育的本质要求。二、“同学为本”对德育提出的要求(一)创新德育观念社会的进展越来越要求人的全面进展。面对新的形势,为了适应社会进展和个体进展的需要,高校德育必需坚持“同学为本”的思想,切实转变德育观念。首先,要树立“同学为本”的德育观念。“同学为本”的德育思想,就是要以同学为中心,突出同学的进展,发掘同学的潜能,调动同学的欲望。即把同学作为道德主体来培育,促进同学的道德进展和道德

6、人格的提升。由于对人类而言,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争取自身的进展和全面进步是更高的目标。人本教育观念强调:人是教育的动身点和归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进展。因此,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既是贯彻人的全面进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构建新型德育模式的前提。其次,要树立现代德育意识。现代德育意识,主要体现在“四性”:一是主体性,即要求同学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教育工作者则在于引导同学学会自我辨别、自我选择、自我推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二是民主性,即教育工作者与同学之间应相互敬重、公平相处,共同参与、教学相长;三是开放性,即要求教育工作者乐观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德育思想、方法和手段

7、。要充分利用各种有益于同学健康成长的信息,不断增加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四是创新性,即教育工作者必需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依据实际状况和变化了的形势,乐观探究新的途径和载体,实行机敏、多样、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与手段,不断增加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更新德育内容德育内容陈旧老化,缺乏准时更新与调整是我国高校德育有效性差的缘由之一。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始终把握社会与人进展的联结点。德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应把握高校所处的时代脉搏。学问社会的到来、全球化浪潮的遍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WTO的加入,将为我国社会、经济进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所培育的人才首先应

8、当具备新世纪人才的素养,能够适应时代进展的需求。高校德育应在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维护国际和平、进展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培育当代高校生的全球观念,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合作意识,这些应成为21世纪高校德育不行缺少的内容之一。德育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应靠近高校生的生活实际,贴近高校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高校德育内容不仅反映社会对高校生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高校生自身进展的要求。不要将社会要求与同学自身进展对立起来,而应当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中将二者统一起来,从而将德育要求内化为同学自身的需要。高校德育不应当回避社会现实问题。高校生所认可的德育学问应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悬于

9、真空之中的干巴巴的道德规范学问。高校应针对高校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讲座,将这些“兴奋点”带入课堂,与同学共同争辩,以培育高校生的道德推断力量,引导同学学会从整体观、本质观和进展观看待社会问题。(三)调整高校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政治化、抱负化,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是影响德育效果的缘由之一。德育目标在整个德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又规定德育的内容与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动身点和归宿。依据争辩,国外德育在21世纪面临着重心的调整,主要表现为: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由政治动力向经济动力转变;学校德育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3

10、)。政治教育是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偏重“宏大叙事性”目标,冷落“详微小观性”目标。德育过多带有主观意志,流于空洞说教,德育目标“高高在上”“目中无人”。因此,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国高校德育目标需要调整与创新。首先,转变德育目标泛政治化倾向,拓展德育目标。从以往留意政治条目灌输向培育高校生道德选择和价值推断力量转变,培育高校生社会公德,让同学学会自我;“关怀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怀全球的生活条件;关怀他人;关怀家庭、朋友和同行;关怀其他物种;关怀真理、学问和学习;关怀自己和自己的健康”(4)。其次,留意学校德育微观目标的确定。所谓德育微观目标是指德育

11、的某一阶段、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的具体目标。其功能在于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向,供应有效的考核依据。其特征是科学、具体、适当。对于宏观的对全部教育形式、全部教育阶段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德育目标,即“四有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格外重视,但对于微观具体德育目标未予以重视,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明甚至错位现象。所以,我们在强调德育宏观目标的同时,应留意作为道德主体高校生进展德性、提升人格所需的微观德育目标的确定。这一目标的确定应以宏观目标为依据,从学校的具体状况动身,遵循高校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进展规律。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马上删除。资料共共享,我们负责传递学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