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358768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能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2.通过诵读探讨分析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3.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及反对战争、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文言知识的落实,难点是学生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与评价。【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初中已经学过论语选读,知道了孔子待人处事的态度是“温良恭俭让”, 称呼学生也叫“求也”“回也”。他的学生描述他:“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然而孔子也会发怒,在记载中,孔子发过三次怒。)一怒:(出示投影)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

2、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二怒:(出示投影)季氏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还有另一怒,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季氏将伐颛臾中,这一次好像又是冉有惹的祸,到底是为什么呢?来看看课文。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的情况)1.齐读、正音断句2.简要翻译,了解大意三、研读课文(一)第一段1.落实重点字词、句式2.思考讨论:(1)文章主要内容是冉有与孔子的对话,对话产生的背景是?季氏将伐颛臾(2)战事双方情况如何?(背景介绍)主动方:季氏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

3、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被动方:颛臾(概括文中信息)鲁国附属。 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 ,是社稷之臣。(3)以上信息是从孔子的回答中概括出来的,可见孔子对伐颛臾就怎样的态度?n 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可伐 n 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必伐n 是社稷之臣也 不当伐n 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求!无乃尔是过与?”(4)孔子为什么要责备冉有?冉有、季路与季氏是什么关系?季氏 冉有、季路 孔子 权臣 家臣 学生 老师 (5)刚才说过对话产生的背景是“季氏将伐颛臾”,注意到关键词“将”了吗?说明这事还没发生呢。老板计划中的事,为什么要告诉老师?他

4、们又是怎么说的呢?冉有:季氏将有事于颛臾(6)注意他们的用词,“有事”,他为什么这样说? 冉有想隐晦地、含糊其辞、避重就轻地试探孔子。(7)对冉有的投石问路,孔子的态度是?旗帜鲜明、义正辞严地反对。(二)第二段1.落实重点字词、句式2.思考讨论:(1)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怎样辩解的?又是出于什么意图?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 开脱自己(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指出冉有季路作为家臣,对季氏伐颛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三)第三段1.落实重点字词、句式2

5、.思考讨论:(1)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n 并非真的“不欲” n 依据:“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n 说明冉有说“不欲”是口是心非(2)近邻、坚固,就会对季氏构成威胁吗?这种说法是强词夺理(3)孔子对此态度怎样?孔子直接回击,一针见血地指出冉有的说法是在找借口,批评冉有自欺欺人的伪君子态度。(4)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n 对内:均和安 对外:修文德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5)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冉有季

6、路那些地方做得不好?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无德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无能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兴乱(6)最后一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末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季氏发动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篡夺鲁国的政权。这句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四、对话小结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设置情境,进行口语训练归纳总结: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

7、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五、探究在三段对话中,孔子一直在批评“求”而不说子路,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n 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n 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n 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n 你更倾向于哪个? 六、作业1、 背诵课文。2、做好知识点归纳 板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权臣) (属国)冉有 孔子(家臣、学生) 老师先王所封(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何以伐 责避重就轻 义正辞严 明态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引名言 作类比 巧设喻 谁之过 驳口是心非 不容置辩 斥失职为之辞政治主张 冉有三误 揭穿阴谋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斥强词夺理 一针见血 申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