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3585061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案一、学习目标: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

2、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

3、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

4、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

5、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

6、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的。参照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读后思考: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分析上片:1. 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

7、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2) “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 (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 断鸿” 写出了怎样的心境? (3) “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8、? 3.简单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略析下片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各有何特征? 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 “尽西风,季鹰归未?”: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简单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

9、法多变。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3. 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简单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四)总结归纳手法:寓情于景 细节描绘 用典言志意境: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要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要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五)作业布置1.背诵全词2、阅读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一词,完成思考题: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