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358094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点总结:一, 先秦文学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1上古歌谣和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

2、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2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

3、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一说王者采诗。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

4、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

5、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出自诗经的成语: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有女怀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新婚燕尔宴尔新昏,如兄如弟3先秦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6、。(1)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作者要

7、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2)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

8、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

9、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3)战国策战国策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诗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

10、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4)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

11、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

12、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记录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

13、策略的儒家经典。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

14、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具体可详阅本词条及庄子一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 庄子

15、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