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3578931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饮食进入身体,全都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以气化成精微物质,营养全身。也就是说,脾是生命的根本保证,脾最不能虚。举例来说,痰湿体质的人, 其根本是脾虚。 脾虚则气化减弱,阳气不能运化,则代谢产物易于积聚,化为痰湿。痰湿无所不在,而且,各种怪病因之而生。俗话说,怪病多由痰作祟。再者,久病之人,脾气必弱,脾弱则生痰,由此说,久病多痰。脾虚的病状很多,或气血生化不足(气血维系着生命,气血不足,生命的活力即减弱,在女子会月经减少,甚则闭经、不孕;在儿童会面色萎黄,精力不足;在成人会眼涩、视物模糊、思维迟钝等等) ,或聚湿生痰(痰气无形无

2、质,无所不到,为患最多,凡是怪病、久病,多与痰相关) ,或四肢乏力(脾主四肢, 主肌肉,肌肉萎缩的人必然与脾虚相关) ,或精神不振(精源于肾,神源于心,但精神以脾为根基,脾旺则精神旺,脾虚则精神弱) ,或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脑为髓海,凡是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等髓海不足的症状,其根本则是脾虚)等等。脾虚,可以目测。脾气通于口,脾气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则唇色改变, 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鼻头色黄,必属脾虚。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气是否充足。

3、我们都知道肾不能虚,虚则易衰老,却不知脾更不能虚,虚则百病丛生。那么,应该如何养脾呢?情绪控制对于养脾很重要从中医来看,肝属木,脾属土。木本克土,维持着木与土的平衡。若木过旺则乘土,导致土虚。由此说,养脾,先要养好情绪。想想天地万物, 各有规律,各行其道,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应该开心才是。感恩天地,给了我们生命;感恩万物,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必需, 并且给我们以快乐。 经常想想别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 向善的心、快乐的心,这样心境自然就开了,自然肝气顺畅,脾土得以安康。这也是养脾的方法。若土气壅滞, 需要木来疏土, 则土气不滞。 若肝气肝火偏旺,会伤损脾土。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

4、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肝不郁,则脾不虚。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养脾的五个要点其一,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 因此亦具养脾之功。 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 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 如地下长的地瓜、 山药等;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其二,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炒香

5、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或馒头,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黄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当属养脾之物。其三,小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为会伤损脾阳。而对小孩子来说最好的零食是麦芽糖和锅巴。有人担心吃烤香的食物会不会上火,我认为不能吃刚烤出来还烫着的,可等凉至室温时再吃即不会上火。脾虚之人又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其四,脾为中土,为阳气左升之枢机。历代有不少养脾的中药及汤方:健脾燥湿有苍术,有平胃散;补脾化湿有茯苓,有四君子汤;

6、醒脾助运有草果, 有醒脾散;温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汤;升脾益气有黄芪,有补中益气汤;养脾和中有人参,有桂枝人参汤。如此等等,皆是宣畅脾阳、调和中气之方药。脾主运化,若脾虚运化无力,常会吃什么拉什么,且面黄肌瘦,此时当重视养脾。脾喜甘淡而恶腥辣重浊,因此,甘淡可以养脾;脾气太虚,千万不可吃香喝辣。养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实、山药各 30 克,陈皮 10 克,水煎服,日一剂。或上药烘干,共研细末,每次 15 克,日两次,冲入温热的米粥中服下。其五,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脾经主时为上午9 点至 11 点,因此若能在这个时间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