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357794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47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富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自贡市富顺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章“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及评估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作为工作主线,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为主体

2、,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财政和城乡居民增收,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全县人民五年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计(下同),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4.6,比规划目标高2.2个百分点,是“六五”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1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5亿元,年均增长24.4;第三产业

3、实现增加值36.4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90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实现财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3.62亿元,年均增长30.1。实现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3.7亿元,年均增长54.8%;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7亿元,年均增长44%。实现农业总产值43.6亿元,年均增长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73.2亿元,年均增长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亿元,年均增长18.6%。“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图十一五”期间财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图(二)经济结构得到调整。预计到2010年末,全县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5的36:31:

4、33调整为21:49:30。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二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1%增加到2010年的49%。工业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7%增加到2010年的40%。三产业较快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等传统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房地产、旅游业、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民营经济比重逐年提高。由2005年占国民经济的44.3%提高到2010年的52.4%。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加强。围绕笋竹、畜禽、香辣酱、粮油精深加工等,培育和壮大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硅氟橡胶科研生产基地,东方变压器、江阳磁性材料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三)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

5、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达到83.1亿元,是我县历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污水处理厂、木桥沟水库除险加固、农网改造、锁江变电站、黄葛灏电站增容改造、S305线改造、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富顺段、红谷皮饰、15万吨硫酸项目、聚四氟乙烯分散浓缩液项目、高品质氟橡胶项目、北湖半岛、半岛别院、北湖上城、凯丽名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和建成,为我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强化。“十一五”期间,完成通乡水泥路45.9公里,实现了乡通水泥路率为100%;新增通村公里773.4公里,实现了建制村村村通公路,82.4%的村通水泥路。城市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实施县城饮水复线改造,

6、城市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完成釜江大道-富达路-林达路黑化改造和景观打造、富州大道西延线、宋渡路、锦城路、安河西路、光明路、金诚路东段、滨河路南段、松山路等道路建设基本完成,配套建设了一批停车场、公厕、垃圾库等。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病险水库整治、标准粮田建设、金土地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五)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4.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16.5万人。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4%,新建红卫广场、罗浮洞广场等群众性休闲娱乐场所,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全县城镇化率由200

7、5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33%。(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整合科技资源,完善服务体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72项,项目投入8706.6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8%,比“十五”末提高了4.2个百分点,成功申报为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十一五”期间,全县评定科技成果9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县科技进步奖7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免一补”全面落实,教育质量快速提高,五年间,高考本科上线10942人,平均年递增14%;“十一五”期间教育经费投入15.71亿元,年均增长19%,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实

8、施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北湖实验学校建成招生,多渠道投入危改资金2.32亿元,维修加固和新建校舍10.8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面推进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卫生事业上新台阶。县人民医院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规范化村卫生室等项目的建设,新增业务用房1.8万平方米,促进了我县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不断提高,2010年参合率达94.3%,参合农民79.4万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状态持续稳定, “

9、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107万人,人口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5931人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265人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顺利推进室内综合健身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建设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承办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部分比赛项目;富顺豆花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化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狮市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实施总量减排,主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广播电视、气象、通讯、档案、工会、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七)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也是我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

10、企业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期,全县32户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坚持开放增活力、外力促发展,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断提高。五年引进到位市外资金75.7亿元,年均增长60.9%;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查处不法经营行为,企业诚信意识明显增强,进一步净化了市场环境;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全县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八)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6730元增加到2010年的13846元,年均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

11、3128元增加到2010年的5826元,年均增长13.2%。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8万人。社会保障不断增强。城镇基本养老覆盖率达93.2%、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90%、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96%,农村基本养老覆盖率达40%。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实施敬老院改造工程,提高农村“五保”老人生活补助标准。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规划的45个村新农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启动了省级富东新农村示范片和县级板永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启动了54个新村聚居点建设。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扶持11万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

12、题,培训并转移240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4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十一五”期间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图(九)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入。“打造平安富顺、构建和谐富顺”工作扎实推进,“五五”普法通过省、市验收,政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两所一庭”建设全面完成。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依法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大力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推行重大项目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大接访”活动深入推进。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13、偏低,税收性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二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对外交通主干道不畅,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能源供应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三是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特色农业规模较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依然较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统筹的难度依然较大。四是工业经济支撑不强。工业门类多,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不高,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五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可用水源少,森林覆盖率低,城市绿化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

14、环境容量有限。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本评估纲要提出的指标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县城建成区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GDP综合能耗等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是全县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的五年,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最具开创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十二五”和今后

15、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和条件一、发展的机遇从国际环境看 世界金融危机进入后过渡期,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成为推动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世界各国大规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实施,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将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继续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也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实现新的转型升级,各国大力推进科技革命和发展新兴产业。从国内环境看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

16、式为主线,努力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实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改革,解决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发展的机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就是要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把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增量。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我县面临着转变投资拉动型经济的难得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国家在全面总结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经验的基础上,将与“十二五”同步制定未来10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