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3573701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5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顶管施工方案.doc(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节、土石方工程1、挖沟槽土方本工程土方开挖方法采用机械挖土为主,人工辅助配合的方式,在“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下,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实行“分段开挖、分段支护”施工方案,本工程土方开挖拟分两个阶段进行(具体见附图):第一阶段开挖土方即开挖平坡以上部位土方,无需进行降水。第二阶段开挖土方即大面积开挖土方至深基坑底部,在接近基坑底留20cm余土采用人工开挖,确保地基土不受扰动。(1)主要采用机械开挖,坑底0.30m和基坑死角以及工程桩,管井周边的土采用人工开挖方法。(2)分三个阶段分层开挖第一阶段平坡以上部位开挖:第二阶段进行基坑大面积开挖。在大面积开挖时,采用分段分

2、层,一层一层翻土接力。做到边翻土边出土(台阶式后退推进)。(3)主要挖土流程:修筑基坑内道路边坡第一阶段挖土边坡第二层阶段挖土基坑大面积挖土人工清土20cm底板土八、施工注意事项1、土方开挖必须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分段施工,分段支护;2、土方开挖与后续施工必须密切配合到位,不可抢挖、多挖;3、土方大开挖前需确保降水已到位,开挖时注意好降水管的位置,做好明确标记,避免损坏降水设备;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监测本项工作应由业主委托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公司现场项目部同时做好自身相应的测量工作。1.监测内容-沉降、位移监测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基坑万无

3、一失,还必须采取有效的监测手段,为此,我们在基坑周围布置:沿支护结构顶部即压顶板每隔15米设一位移观测点。对周边道路每隔15m布设一个沉降监测点。2.监测的目的和任务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保证周围道路、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及时跟踪掌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现象,为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提供测动态资料,以指导基坑的安全开挖及地下室施工的安全。3.监测的步骤在监测点设置相应标志,并请挖土单位注意在挖土过程中加以保护。水平位移、沉降、地下水位拟每二天观测一次,当开挖速度加快或开挖至设计深度时,加密观测间隔,必要时每天进行一次。量测周期:基坑土方开挖至地下室侧壁回填。4.监测控制要求周围道

4、路及建筑物沉降速度不超过8-10mm/d,累计沉降量60-80mm。5 施测技术要求6 (1)水平位移基准网在基坑围护结构边沿设置工作基点P(测站点),在基坑开挖土方前,观测A、B、C(两个夹角和三个边长),求得P点的本期坐标;往后的每次观测均需求得P点的本期坐标。(2)垂直位移基准网采用独立高程网,按一级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对3个水准基点BM1、BM2、BM3的高程联测,求得每个点的高程最可靠值。(3)水平位移监测采用小角法观测。水平位移值可按以下公式计算:Dd=/d水平位移a两次观测其水平角差值()r常数,其值为206265D从测站点到观测点的距离水平角观测限差如下: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6;

5、半测回归零差8;一测回内2C互差13;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8。距离采用全站仪(测距精度(2mm+2ppm*D)监测,按二级电磁波测距精度施测。(4)测斜用测斜仪测量支护结构(土体)的深部侧向变形。测量时首先将测头导轮卡置在预埋测斜导管的导槽内,轻轻将测头放入测斜导管中,放松电缆使测头滑至孔底,记下深度标志。当触及井底时,应避免激烈的冲击,测头在孔底停置5min,以便在孔内温度下稳定。将测头拉起至最近深度标志做为测读起点,每0.5米测读一个数,利用电缆标志测读测头至导管顶端为止,每次测读时都应将电缆对准标志并拉紧,以防读数不稳。将测头掉转180重新放入测斜导管中,将其滑至孔底,重复上述操作在相同

6、的深度标志测读,以保证测量精度,导轮在正反向导槽的读数将抵消或减少传感器的偏值和轴对准所造成的误差。(5)地下水位观测用水位计量测地下水埋深hi,与基坑开挖前地下水的初始埋深h0比较,hi-h0即为地下水位下降值,精度为5mm。(6)沉降观测按一级沉降观测的要求进行,高程观测仪器为DS05精密水准仪,水准尺为铟钢尺。并要求视距长30m,前后视距差0.7m,前后视距累计差1m,视线高度0.3m,基辅尺分划读数较差0.3mm,基辅尺分划高程较差0.5mm。水准路线环线闭合差0.3nmm(n代表测站数)。(7)支护结构顶沉降观测按二级沉降观测的要求进行,高程观测仪器为DS05精密水准仪,水准尺为铟钢

7、尺。并要求视距长50m,前后视距差2m,前后视距累计差3m,视线高度0.2m,基辅尺分划读数较差0.5mm,基辅尺分划高程较差0.7mm。水准路线环线闭合差1.0nmm(n代表测站数)。6.观测频率各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稳定初始值,且不应少于2次;从基坑土方开挖期间,每13天观测1次,稳定后每57天观测1次。当大暴雨、结构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进行连续监测。监测工作以仪器测量为主,并与日常逻视工作相结合,施工期间,做好现场监测点的保护工作,每次监测前,对所使用的控制点进行校核,发现有位移,要按布网时的测量精度灰复。施工中要及时观测和反馈

8、信息,定期分析监测报告,及时发现报告存在问题,监测报告每周报送业主和监理,由于工地现场施工情况变化,具体测量时间、测量次数将根据施工场地条件、现场工程进度、测量反馈信息和工地会议纪要相应调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各监理报告,并书面报告业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2、土方回填(一)施工要点1、基底清理:填土前,将基底的垃圾等杂物清理完毕,清除干净,抽除坑内积水、淤泥。2、检验土质。检验回填土料的种类、粒径,有无杂物,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若含水量偏高,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若遇填料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3、

9、当填方超出基底表面时,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填土后,针对设计要求进行边坡修整。4、回填土每层压实后,按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5、填方全部完成后,进行表面拉线找平,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程度等,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补土找平夯实。6、施工时,对定位标准桩、轴线控制桩、标准水准点及龙门板等,填运土方时不得碰撞,定期复测检查这些标准桩点是否正确。(二)施工注意事项1、按要求测定土的干土质量密度:回填土每层都严格按规定测定夯实后的干土质量密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摊上层土。试验报告要注明土料种类,试验日期、试验结论

10、及试验人员签字。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部位,明确处理方法并提供复验结果。2、控制回填土下沉:彻底清理基底有机物或树根、落土等杂物,严格控制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不得漏夯,以免造成回填土下沉。3、填方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量,如设计无要求时,可根据工程性质、填方高度、填料种类、密实要求和地基情况等,与监理共同确定。3、石灰改良土回填1、准备下承层:在准备施工路段使其路基表面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路拱,高程、平整度、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2、施工放样:用全站仪恢复中线、边线并用石灰洒出坡脚线,每侧坡脚线比设计宽出50cm,并用钢尺校核路基宽度。3、备料、摊铺土:首先清除下承层表面的杂物,依据1.35的松铺系数控

11、制施工现场的虚铺厚度。根据每车运土量,用石灰画出方格,一格一车;用推土机完成粗平,粗平时注意推出路基2%的横坡,松铺厚度19.7-20.7要求。粗平后检测土体含水量,如果土体含水量偏高,采用翻松晾晒的方法来降低土体的含水量。如果土体含水量偏低,采用洒水的方法增加土体的含水量,使土体含水量满足规范要求。然后用平地机精平,测量顶面高程。4、卸置和摊铺石灰a、备灰:依据计算每个断面所用石灰数量,在横断面上平均三条“龙”卸置(如下图示),每条“龙”布灰12.87吨(38.63=12.87)石灰两侧用土围起,进行消解,消解7-10天。b、石灰消解后过1cm筛,消解后的石灰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既不能产生扬

12、尘,也不可过湿成团。c、根据石灰的容重,按每平方米需消石灰用量计算摊铺厚度(约2.8cm),用石灰在土层上画出网格,以挂线方式控制摊铺厚度。人工将充分消解好的石灰均匀摊铺。现场技术人员全过程检查摊铺厚度,直至符合要求为止。5、拌和并洒水a、用路拌机进行拌和,拌和过程中,现场技术人员随时检查拌和深度,并配合路拌机操作员调整拌和深度。b、在拌和结束后,检查混合料的灰剂量及含水量,如灰剂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及时添加石灰;如果混合料含水量不足,需用洒水车补充水分,洒水范围超出拌和段2m以上。c、正在进行拌和路段严禁洒水车调头和停留,以防局部水量过大。补水后土体再次进行拌和,使水分在混合料中分布均匀。6

13、、闷料:当所有指标都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时进行闷料。7、整平和静压:用平地机进行整平后,用20T振动压路机快速静压1-2遍,使其表面平整。8、摆放和摊铺水泥a、根据综合稳定土的厚度和预定的干密度及水泥剂量,计算每平方米水泥稳定土需要的水泥用量,根据每袋50计算水泥摊铺面积,在整平好的路基上用石灰在混合料表面画出网格标记。b、将水泥直接送到摊铺路段上,卸在标记的地点,并检查有无遗漏和多余。c、按每平方米需水泥用量7.62kg,用石灰打出网格(每格6.6m2),人工将水泥均匀摊开,并用刮板刮平,保证每袋水泥的摊铺面积相等,在摊铺水泥时,注意轻放轻摊,尽量减少扬尘。9、拌和(干拌):用路拌机进行拌和,

14、拌和过程中,现场技术人员全过程检查拌和深度,并配合路拌机操作员调整拌和深度,拌和深度应达灰土底并应侵入下层1-2cm,以利上下层粘结。防止在拌和层底部留有素土夹层,采用拌和两遍。10、加水并湿拌a、干拌结束后,检测混凝土含水量,如果混合料含水量不足,用洒水车补充水分,洒水范围应超出拌和段2m以上,在进行拌和路段上,严禁洒水车调头和停留,以防局部水量过大。b、洒水后,路段应及时进行拌和,以减少水分流失,并使水分在混合料中分布均匀。洒水及拌和过程中,应及时检查混合料的含水量。因我标段所用土质为砂性土,水分流失快,含水量宜大于最佳含水量1-2%。c、混合料拌和均匀后应色泽一致,没有灰条、灰团和花面,

15、即无明显粗细集料离析现象,且水分合适和均匀。11、整形a、混合料拌和均匀后,应立即用推土机稳压,然后用平地机初步整形,由两侧向路中心进行刮平;在平曲线段,平地机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测量高程,作好记录。b、用振动压路机立即在初平的路段上快速碾压一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对于局部低洼处,人工将其表面5cm以上翻松并用新拌和的混合料进行找平。c、再用平地机整形一次,将高处料直接刮出路基外,不能形成薄层贴补现象。d、每次整形都应进行高程测量,使路段具有规定的坡度和路拱,特别注意接缝必须顺适平整。12、碾压a、整形后,当混合料的灰剂量满足设计要求,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1-2%时,立即用20T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根据试验路段结论,需碾压5-6遍,压路机的碾压速度,控制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文库 > 小语种语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