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356103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P2 月食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地球卫星照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形状 圆 半圆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5.经度和纬度(见P6P7)经度(子午线) 纬度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2、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 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 以南为南纬(S)数值 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数值范围 0180 090(90N(北极) 90S(南极))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半球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0-160E)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西半球(20W-180-160E)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

3、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最长夜最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

4、.5S 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第三节 地图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

5、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

6、方向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3.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24、P25)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7、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1.49亿km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4

8、.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5.大陆架、大陆坡、海沟6.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7.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

9、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8.大洲的分界: 亚欧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北

10、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b各大板

11、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第四章 天气与

12、气候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1.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天气 气候 概念 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 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短时间; 经常变化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很大 长时间变化不大 描述内容 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大小、 气温 气温、降水、气压、风 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岳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暴风骤雨,飞砂走石,风和日丽、阴雨绵绵(天气)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来挂丝(气候)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3.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见P49图3.5)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