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几个问题的思考.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354803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几个问题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几个问题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几个问题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几个问题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几个问题的思考.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但是,在国学教育正在许多小学大力兴起的今天,有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思考。只有厘清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国学教育更好地开展。 一、关于国学的概念界定的误区 对“国学”的概念界定不清,是现在小学中的国学教育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作为学问一说,“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国学”概念有传统与现在之分。当时,国学以学科分,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

2、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纳入国学的是诗、书、礼、乐、春秋、易汉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六艺。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 由于对“国学”的概念界定不清,有的教师甚至把组织学生诵读一些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家诗等古代幼学启蒙读物和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就以为是国学教育;也有一些教师居然说他们至今还没有开展国学教育尽管他们每天实际上对学生进行的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包含有国学教育的成分;还有一些教师简单地把国学等同于孔子和儒家学说。诸如此类对国学概念的片面理解和曲解对在小学中深入开展国学教育

3、显然是有害的。 国学教育的内容是无比宽泛的。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戏剧、书法、绘画、棋艺、武术、气功、太极拳、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陶瓷、雕刻、中国建筑和中医药,等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二、关于加强国学教育的目的如前所说,我们小学每天所进行的教育中都包含国学教育的成分。那么,我们加强国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

4、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 具体地说,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主要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 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友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规)中的“反”字,是通假字,即“返”的意思;“面”则在词性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用作动词,作“照面”解了。 成语“文质彬彬”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从哪里来的?读了论语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自然就会

5、明白了。而不读这些幼学启蒙读物,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怕是很难有机会搞懂这些的。2.增加民族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就艺术而言,不仅中国的国画、石刻、壁画等在世界艺术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民族音乐对人类文明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有一首诗写道:“八音”古乐久沉埃,艺苑老花今日开。百卉争妍该独秀,清风引得凤凰来。“八音”是哪八音?如果不清楚“八音”是哪八音,是难以想象古乐中的“八音”之美妙的,而这个出处就是三字经中的“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如果不读三字经,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成年人怕也是似懂非懂的。 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

6、然而,三字经中的从“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仅仅用了三百个字,就将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出来,实在是令人称奇叫绝。毫无疑问,小学生在诵读和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也同时学到了小学教材中所学不到的厚重的中国朝代更迭和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的知识。 4.校正行为规范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对小学生教育内容的一个重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固然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此,因为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影响都是有限的,而阅读是无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对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化内容,像弟子规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

7、者后。”和“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既琅琅上口,又通俗易懂,选来作为国学教育的内容是很适当的。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尽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教育,但是很难做到比较具体而又全面。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已经作了很好的总结。像弟子规中所倡导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读书方法,可谓至理名言,不能不知。 就小学生的积极的

8、学习态度形成而言,我们在国学中也同样找到大量的教育素材。如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通,作正字。”这些事例,无一不是对小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好素材。弟子规中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和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小学生告诫更是不可多得的金玉良言。国学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路径和教育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学教育中尽可能多地渗透对学生这些方面的教育,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而避免那种老生常谈的简单的说教,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6.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

9、里视作掌上明珠,一方面个性特征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相互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加之,他们又生逢异域文化大举进入、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信息相互碰撞,莫衷一是的社会思潮包围着他们,使得他们往往真伪难辨,视觉纷乱,难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一个社会思潮纷杂的时代,能够统一我们的思想的只有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明的同时,通过国学教育,叩访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警世名言在今天应该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把国学中这

10、些永远都不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学生,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 7.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国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和潜能挖掘的多样性。我校的国学教育实践表明,国学教育的开展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成功范例,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关于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处理 国学的内涵是庞大的,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富的。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关键在于对过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1.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有人,甚至不少人都以为,国学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11、、唐诗宋词等。因此,国学教育就是教学生这些东西。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和有害的。国学可以包含、但绝对不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 如前所说,国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国象棋、琵琶、古筝、书法、中国画、剪纸、风筝等都是国学教育的好内容。因此,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就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师资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作出科学的选择。 2.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处理 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处理,首先是一个继承与扬弃的问题必须勇敢地承认,在我们的国学中是存在糟粕的东西的,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动的毒素在国学中(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是时有所见的。对糟粕如不进行正确的处理

12、,我们的国学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会误入歧途。如弟子规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所宣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的庸俗论调,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所渗透的歧视妇女的言论,在我们的国学教育中都必须进行批判。 其次,我们要反对国学教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现在,有些学校搞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机械诵读、记忆一些古代幼学启蒙读物,结果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不知就里,不明其义。试想:学生如果只会背诵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而不清楚“香”指的是谁、“融”指的是谁,更不了解这两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仅仅会背诵这两句话,有能有什么意义?这种国学教育是形式主

13、义的,对学生的成长弊大于利! 国学教育中的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重实质,而不能重形式;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千万不能走火入魔,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能够三言两语用白话就说清楚的东西,偏偏不说,非得“之乎也者”一番,这是形而上学的态度,而绝不是科学的态度。 国学教育中的中国古代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多元营养。在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反对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仅仅就阅读而言,光读国学名篇名著,不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高士奇的儿童科幻科普作品,那也是远远不够的! 国学教育只有走在理性的道路上,才能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发挥很好的作用。如何才能使国学教育走在理性的道路上,看来还有待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作进一步深刻思考和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