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6、2导学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3545989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6、2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必修三6、2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必修三6、2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必修三6、2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三6、2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6、2导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学科政治课时2324使用时间设计者王秀蕊教研组长审核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知识与技能:识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建设富强、文明国家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1、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课前预习】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体现(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 方面的内容,也包括 方面的内容。2、文学

2、艺术,对于 、 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 、 、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3、科学技术,是 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 ,具有 和 的特点。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 、 的生动体现。(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千差万别, 不同。受 、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2、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 、 、 ,既渐趋 ,又保持着各自的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表现: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

3、、 、 以及 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 、蒙古族的 和柯尔克孜族的 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 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又有各自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 、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和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和强大的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特有的包容性1、含义:包容性即 和 。求同存异,就是 ;兼收并蓄,就是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

4、化在和睦的关系中 ,增强 和 的理解。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 、 和 之中。【课堂探究】探究:中医药乃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一直是广大华人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强大工具。它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中医有它本身的疗效,亦有不少西药是从中药中提炼出来的。中西医虽殊途同归,但都是为救人,彼此配合乃是病人之福。(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中西医彼此配合的意义。【课后巩固】1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5、_的特点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 C民族性 D多样性2由于红楼梦集中表现了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以及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是绝后的文学奇迹,毛泽东把它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人们对它阅读、探究的热情经久不衰。毛泽东之所以将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是因为A红楼梦集中表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B它们共同表明了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C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独特作用D文化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3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志,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成就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标志。只有科技

6、发展了,社会文明了,整个社会才能真正称得上“和谐”。这表明 A我国科学技术具有辉煌的历史B科学技术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C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D中国的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5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

7、、才艺满身的名士。这反映出我国的饮食文化A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B具有民族性的特点C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D具有先进性的特点6无论什么地域,都有自己的根,这就是地域文化。千百年来,济南的城市发展、民风民俗等都与泉水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这成就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最终积淀成济南的泉水文化。这主要体现了A文化的自发性和社会性 B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性C文化的独特性和地域性 D文化的传承性和创造性7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野菜做米果吃青团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有在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

8、千等。这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A B C D82011年是兔年,全国各族人民欢度春节。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除夕夜合家吃年夜饭;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等等。这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A B C D9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没有

9、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0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也有自身的特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1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这是因为 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处于首要位置B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10、具有独特的作用C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D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12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作用包容性创造性A B C D13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山东馆的外形,体现“海岱交融”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外观以大海的浪

11、涌为顶,以泰山为主视角,形成“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中,五岳之首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齐鲁青未了”的主题,也颇具齐鲁文化风味。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4材料一在诸子百家时期,儒家初创之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作为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有矛盾,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闹得不欢而散。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孔子正视文化差别,主张用先进的华夏文化消除差别,实现华夷一统。他教育弟子子夏,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提倡君子坦荡荡,胸怀要宽广。材料二孟子把孔子誉为“集大成”者,对孔子的思想大加赞美。他认为海洋的博大

12、胸怀是人类应该效法的,发出了“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慨叹,他的很多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材料三荀子在齐国是视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他主持学宫的时候,实行开明的政策,招揽列国名流,汇集百家学说,兼容并包、来去自由。这一做法使得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观点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各家各派也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造就了中国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的三位古代思想家的态度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这一特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结合材料说明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和这样做的意义?6、2答案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具有特有的包容性。(2)中西医彼此配合,有利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并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