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教案)谢高通.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3536294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教案)谢高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教案)谢高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教案)谢高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教案)谢高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教案)谢高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教案)谢高通.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八年级教学形式多媒体教 师谢高通单 位河南师范大学附中课题名称 懒惰的智慧学情分析一、 教师主观分析: 1.议论文单元是学生刚接触的一种新文体,很多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 2.学生的认知和主观的理解薄弱,不能够很好地把握重点、分析难点,解决问题。二、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 1.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1)简单的议论文基础(2)简单的议论文分析(3)基本考点的粗把握(4)简单问题的解答 2.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1) 简单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较能够把握文章的论点(3) 能够简单地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三、 学生认知障碍点:中外论证思路的简单差异,中心论点

2、的把握教学目标1.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能准确地提炼文中的观点。2. 把握本文不同凡响的立意;学习作者多角度的论述问题;体味文章幽默传神的语言。3. 学习作者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世界未开发的领域就是双耳之间的距离,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究竟是勤劳点,还是懒惰些?美国著名作家凯利在她的懒惰的智慧一文中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种智慧,传递这种精神。二、 作者简介 凯利 美国作家,美国记者与作家协会授予她1987年度“杰出作家奖”。三、 课前检测 1. 首先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掌握课文注释,给以下字注音:餐具( )摞得( )忙碌( ) 乏

3、味( ) 称职( )滥用( )疲惫( ) 不堪( ) 称重( ) 称砣( ) 2.解释下列词语:小心翼翼:邪恶:疲惫不堪: 称职: 乏味: 3.学生再次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点提示:论点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议论性的语句。一般说来,它所处的位置相对固定,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因此,我们提炼论点时,只要从这些固定的位置上去寻找和琢磨,仔细加以辨别,就能快速而正确有效地提取论点。本文议论的主要话题是“懒惰”,所以我们找论点时关键是找到文中作者对“懒惰”与“懒汉”的评论性的语句。明确:论点: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

4、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四、 文本探究 1.分组阅读,讨论找出支撑作者论点的论据,并说明主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文章的前三自然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明确:(1)范围上,由小到大;(2)论证角度,反面正反对比正面。3.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中“懒惰”一词。 明确:结合文章找出依据。五、 主题思想 本文用了一系列的事实阐述了一个被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板书设计作业或预习1. 认真地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中心论点。2. 完成本课多对应的练习题和导学案。3. 请以毅志的力量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自我评价1. 本节课授课思路较清晰,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2. 针对于能否调换顺序的设问,有助于让学生在自己的写作训练中有意识地把握论证思路。3. 从学生的反应和课后提问来看,学生掌握的较好。4. 不足之处是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导学自主的实施并不够充分,需要进步一步地加强。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