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问答论述).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352249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论(问答论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论(问答论述).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论(问答论述)1、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答:(1)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把诗乐当作道德修养的教科书,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2)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努力通过情感去感发陶冶个体,使强制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2、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艺式的关系。答: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与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2.、“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3、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第七章 荀子1、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答:关于“言”,荀子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荀子特别重视“道”,认为“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这就是后世“文以明道”的先声。其次,强调言有“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的区别。复次,“言”会影响政治,不同的“言”会对政治其不同的作用。

3、 我们可以把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看成是他对文学的看法。“明道”是荀子文学观的核心;关于“圣人之言”的言论,反映在文学观点上就是“征圣”的主张,荀子本人是儒学经典主要的传授者,据汪中的考据,易、诗、礼、春秋都是荀子所传。这是荀子文学思想中“宗经”主张的实践。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中心,这是荀子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奠定了后世儒家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的基础。2、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答:乐论是荀子论乐的专著。他认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音乐可以表现人们的“性术之变”,不同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心伤”、“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

4、反应。从音乐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面貌。荀子批评了“非乐”的墨子,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正其乐”,以达到“治生焉”的目的。荀子的乐论是他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在音乐领域的体现。第十六节 沧浪诗话诗辨综合:1、严羽“妙悟说”的主要内容。答、(1)妙悟是严羽提出的诗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借禅悟来比喻诗道,因为诗歌审美与参禅悟到的心理过程十分相似。(2)“妙悟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兴趣情味、审美意蕴、技巧规律等只有依靠妙悟才能把握,这是就阅读鉴赏的接受功能而言的。第二,诗歌创作也必须依靠妙悟,只有善悟,才是真正的诗人,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抓住了艺术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根本特点。(3)严羽

5、根据“悟”的程度,把“悟”分为不假悟、透彻之悟、一知半解之悟三类,要求学诗者以盛唐为师。(4)严羽把熟参前代优秀诗歌,从而领会诗歌的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作为诗人进行妙悟的重要条件。(5)严羽的“妙悟说”从诗歌的审美特征出发,抓住诗歌审美的思维特征,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展开论述,把艺术思维与逻辑思维区分开来,从而为诗歌创作及欣赏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2、评价严羽的诗歌理论。答、a、严羽是自觉地从审美角度来探索诗歌的规律的,他提出的“别材别趣”、“妙悟”等一系列理论命题,揭示了诗歌的内在的审美特征及诗歌欣赏和创作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诗人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及诗歌创作的诗法对象,构成了一个

6、以审美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严羽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并能击中要害,对于扭转当时诗风,具有重要作用。(3)严羽诗论影响深远,他“盛唐为法”的主张为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他重视情性的主张对公安派和竟陵派产生了影响。他的兴趣说也明显影响到王士祯的神韵说。(4)严羽诗论的局限是相对忽视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虽然注意到唐诗中的一些现实性很强的作品,但未能明确从理论高度加以自觉提倡。第十七节心境说1、试析方回“意境说”的主要内函及其在文论史上的影响。答、内涵:方回的心境说是论述意境的完整专论。方回所谓

7、“心”,就是“情”、“意”的概称,并偏重于立意。他实际上是在区别现实生活之物镜与诗人“存乎方寸之间”的意境。方回体悟到了诗境形成过程中诗人主观方面的作用,“观其境而知其心,”无疑是对意境说已经有了比较成熟、比较全面的认识。影响:关于意境的论述,在明、清至近代也多起来,并且承方回之说更重视“心”与“意”如,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杜诗解特别将“境”字与“景”字加以区别。清末明初,又出现了两篇意境专论,一篇是梁启超的惟心,实直承方回的“心境”但说得更明白。2、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文学思想。答、a、元好问的创作论思想在于求“真

8、”。b、元好问主张以高雅为正的历史发展观。C元好问对诗歌风格的要求偏向刚健好壮一路。3、从诗集自序看李梦阳的文学思想。答、a通过与王叔武的对话,提出了“真诗乃在人间”的重要论断,序文认为“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b指出当代文人、学子,也是士大夫阶层的文人诗歌的根本弊病,就在于“出于情寡二工于词多也”。C表现出李梦阳对自己早年竭力提倡的复古主义的病根有所反思,有了觉醒。4、试析谢榛的“妙在含糊”说。答、艺术形象与实际生活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形象应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具有某种朦胧性。故诗不可太切、不必执于一个意思,或此或彼。山色“隐然”才更“可爱”,“难于名状”才能给阅读者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5

9、、“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答、(1)“童心说”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童心”就是写出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2)“童心说”具有很强的历史针对性,其意义在于:第一,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学和假诗文,他把失却童心的根源归咎于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要求文学创作要针砭现实、抒发衷情,这是对复古主义文学的有力批判;第二,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建道德规范和理学的束缚,任凭个性和才情的自由发展,在文学创作上要表现真情实感,顺乎自然人性,第三,重视和提倡小说戏曲,他把西厢记和水浒传看作是“天下之至文,”并把小说

10、戏曲看作是明代文学的代表,这是对传统文学的一个突破。6、从曲论论剧戏看王骥德对传奇创作的看法。答、他认为写剧本要重视布局和剪裁;情节既不可以荒诞不经,构思又不可以落入俗套,不可横生枝节,主张节奏必须畅达;剧中紧要处须极力发挥,务使透彻;采用宫调,须与剧情的喜怒哀乐相称。 7、试析王骥德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王骥德戏曲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曲律一书,此书对古代曲学的成果作了全面的总结,以其理论的创新性和系统性而称为明代戏曲理论的又一高峰,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理论批评影响很大。他的戏曲理论体系主要有三大块:批评论、创作论、本色论。(2)王骥德的戏曲批评论主要研究戏曲作品美学品味的判断与批评欣赏的

11、原则、标准、方法等问题。(3)王骥德的戏曲创作论主要探讨了戏曲内容的选择、人物的描写、题材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大体围绕“词格俱妙”、“快人动人”、“可演可传”等戏曲艺术要求确定其范式和方法。(4)王骥德的戏曲本色论,一是在戏曲语言形式方面,本色在浅深雅俗之间;二是在语言表现的情感风致等内容上,以悟为当行本色。8、试析袁宏道的文学发展观。答、雪涛阁集序是袁宏道为友人诗文集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他批判文学复古思潮的代表作,比较深入地阐述了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发展观。全文分两个层次展开论述。第一,“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袁宏道高屋建瓴,首先指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这决定了文学不能不随之

12、发展变化。文学的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总之,文学随时代和生活的发展而变化。第二,袁宏道提出“法因于弊而成于过者也”,这是针对前后七子用格调、法度等一套陈规陋俗来束缚创作而提出的。文中以发展的观点指出:一种新的文学风格、时尚、意趣虽然与旧的对立,但从发展过程来看,却是对后者的反动,它是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从而取代之的。9、试论公安派的性灵说。答、(1)公安派是活动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兄袁宗道、弟中道,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以公安三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为“公安派”。(2)公安派受楚文化才情洋溢的影响,又与批判前后七子复古模拟之风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李贽文学思想的影响。(3

13、)公安派的首创人物是袁宗道,他著有文论上下篇,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古今诗文不可因循相袭的道理,力破当时贵古贱今的观念。袁宏道则认为诗文是世道人心的反映,古今诗文各有所长,只有摆脱对古人的膜拜,才能创出诗文新路。他并认为闾巷民歌才是明代文学的真正代表。(4)袁宏道是公安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在叙小修诗中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在摆脱传统性理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汉魏盛唐诗文格调的束缚的基础上,提倡一种个人特定的不为传统礼教所规范的感情,以及本色、自然、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性灵说作为晚明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露,指感情强烈,且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第二是俗,要求用当时的语言

14、写当时的情事;第三是趣,即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5)公安派的理论在后期有所变化,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其中袁中道还提出向唐诗学习,对前后七子也颇多肯定,只是路径略宽而已。较前期的诗文观念为平稳,但锐气也就消磨殆尽了。10、(金圣叹)即金人瑞以性格为中心 的典型理论。答、(1)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主要见于他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他不仅把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作了细致系统的阐述。(2)他认为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水浒传的魅力就在于“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15、3)金圣叹还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形象,阐释了性格就是个别性的涵义,他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他要求不仅揭示人物形象的内在本质特征,还要写出同一类型人物性格的不同。(4)金圣叹还注意到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主张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着重于人物的性情、气质、胸襟和心地的刻画;通过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描绘人物的形状、声口、装束来表现性格。金圣叹尤其重视后一条途径。11、毛宗岗总结的三国演义塑造艺术形象的经验。答、(1)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毛宗岗认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矛盾冲突越尖锐激烈,就越能鲜明地显示人物性格。(2)三国演

16、义的作者善于在刀光剑影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毛宗岗认为,英雄人物难处越多,矛盾越尖锐;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则形象也就越鲜明。(3)毛宗岗父子还精心总结了“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毛宗岗认为,“正衬”比“反衬”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描写英雄人物,“反衬”可以使形象突出鲜明,而“正衬”则能给人以更高更美的层次感。12王夫之的诗学理论贡献。(P459462)答、一、关于诗歌的特征。王夫之认为抒情性是诗的本质特征“长言永叹,以写缠绵悱恻之情,诗本教也”。诗歌是以抒发和表现人们的情感为其特有内容的,而经史典籍则是以探讨论述哲学、政治、历史、伦理等为其各自的内容的。各有职能,互不能代替。王夫之明确地划清了诗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界限,从诗歌内容的特殊性,论述了诗歌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