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何港).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3513979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教学设计(何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何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何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何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何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均数教学设计(何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教学设计(何港).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均数教学设计执教者:何港2014年月一、情景导入师:美丽的青青大草原,大家喜欢吗?今天,草原上再次上演羊村和狼堡的精彩对决。师:故事是这样的,原本美丽的青青草原,随着游客的增多,造成了环境污染,包包大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向大家发出倡议:收集矿泉水瓶,保护我们家园。并赠送大礼包。羊村与狼堡积极响应,羊村派出了慢洋洋、,组成羊队(师板书:羊队);狼堡更是全员出动,组成了狼队(师板书:狼队)。一周的比赛时间很快就要到了,让我们随包包大人一道去见证这一时刻吧!二、“平均数”的产生师:羊队收集的数量分别是:、. 灰太狼一见,乐坏了,对包包大人说:“我收集得最多,大礼包非我狼队莫属。”同学们猜猜,包包

2、大人会同意吗?(生: )包包大人也是这样想的,虽然灰太狼收集得最多,但不能代表全队的总体水平,让我们来看看红太狼和小灰灰的成绩怎样?(师点击)村长一见,也乐坏了,对包包大人说:“我们队共收集了28个,比狼队收集的24个要多一些,这下该我们羊队胜出吧!”同学们,你们觉得包包大人会怎样判?情况一(同意):包包大人觉得村长说得有些道理,就准备把大礼包奖给羊队,却忽然听到灰太狼大声叫道:“慢着!慢着!。”你们猜猜灰太狼会说些什么?情况二(不同意):能说说理由吗?师小结:有道理。这下,包包大人可犯难了,用各队最大的一个数据比较,不能代表整队的总体情况;比较总数又不公平,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三、求

3、“平均数”的方法1、生:求“平均每只羊收集了( )个 求平均每只狼收集了( )个”。(师板书)2、师:到底哪队能胜出呢?请拿出“学习卡”完成第一部分3、生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 板书方法:看 移多补少; 算 平均分4、师小结方法:虽然各只羊实际上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但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每只羊收集的看成同样多,都是7个,7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师板书课题:平均数)那么,8就是这组数据的 (生:平均数)5、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数吗?四、“平均数”的特点1、通过平均数的比较,大家一致认为狼队获胜,包包大人将大礼包奖给了狼队(出示题目,生口头解答)2、比较两个“8”的异同师:每只狼分

4、得8块巧克力,这里的“8”与平均数“8”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方法同:平均分提示:是不是每个成员都实实在在的分到了8块巧克力呢?是不是每只狼都实实在在的收集了8个塑料瓶呢?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不是某个成员收集的具体数量,它是一个“虚拟”的数。如老师的体重是65千克,的体重是35千克,我们的平均体重是(生:50千克)师:平均数除了“虚拟”这个特点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呢?比如它的大小、变化规律等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研究,请小组长拿出“小组合作学习单”,大家商量商量。生汇报,师相机板书: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第个数据都+平均数+这次比赛中,羊队失败了,懒羊羊后悔极了,(点开

5、课件)它再多收集2个,能反败为胜吗?如果其他收集的个数不变,懒羊羊至少要收集多少个才保持不输呢?看来“平均数”真是一个神奇的数,总是介于最大与最小数据之间,所以能反映这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它虽是虚拟的数,每个数据的变化都能引起它的变化,也就是说它和每个数据都息息相关,因此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五、生活中的“平均数”师:正因为“平均数”有这样的优点,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请看(生活中的平均数)你能说说这些数据的意思吗?六、练习+检测师:看来同学们都较好的理解掌握了平均数,想一试身手吗?完成学习卡第二部分“小试身手”看哪些同学又快又对。师:你对平均数真有感觉,你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吗?请

6、大家完成学习卡第三部分“学以致用”你们真是些机灵的孩子,想挑战吗?请你用所学知识,仔细分析,准确判断,完成学习卡第四部分“更上一楼”七、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

7、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

8、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

9、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

10、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

11、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妈妈分桃子的事例,通过教师的贴图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猴妈妈分桃子的不公平,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

12、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

13、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

14、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在小刚的一家三口用水情况以及面对严重缺水地区的用水情况比较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受到了要节约用水的意识,很多学生都明白了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

15、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平 均 数 教 学 反 思一、教学课程标准提出,好的数学教育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我就是利用了学生对比赛已有的经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学生在熟悉地情境中,自己通过获取信息,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随后,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又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了一个辩论平台,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将平均数的意义引向深入。 二、移多补少是求简单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当数据的个数少而数据又较小时,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很方便。但当数据的个数较多而数据又较大时,就用数据的总数除以数据个数的方法比较方便。过去把求平均数问题纳入典型应用题的范畴去教学,总结出所谓的求平均数的公式,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而且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及其在统计中的作用缺乏了解。教者让学生通过操作,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而且这是学生自己找到的方法,容易理解,容易记忆。 三、在计算平均数前先让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这组数的平均数,渗透了估算的思想。在学生估计出平均数后,教师又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