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351381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1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理必修1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理必修1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理必修1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理必修1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1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1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 3 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等重要问题。是对上一节课时大气运动的一个应用。又是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基础。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 2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3 )了解 1 月、 7 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 )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 能力目标:( 1 )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2、,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3 )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季风环流形成原因,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别难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季风环流形成原因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五、教学方法1 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一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 .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问:什么叫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形式有哪些?问:大气环流的意义是什么?(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挪威森林大面积遭受酸雨危害,却将英国告上法庭。你认为是否有道理?(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 .看书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地球

4、上 、的大气运动。2 .大气环流的形成: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传 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赤道地区空气上升, 两极地区空气卜沉, 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带和极地带,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小移动)阅读教材P41内容,结合图2 2 11思考:小结:副热带 气压带和副极地 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卜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高压控制下由于气流卜沉,降水较少;低压控制下由于气流上升,降水一F下上升聚积 重力往往较多。6个风带的形成过程。填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小结:地表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旨_圈环流地表均匀的,太阳直射赤道圈环流。近地面出现

5、 个气压带 个风带。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共同点是从较高纬吹向较低纬的,这样会使气流的温度升高,不易产生降水;相反受西风带控制的地区,易产生降水。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的移动规律读图2-2-12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并以赤道低压带为例,说明其移动情况。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移、冬季移;海陆热力性质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不考虑其他条件下,相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在同一季节(以北半球放热快,温度低,为例):夏季,受热快,温度高,温度低。冬季,温度高。读图2 2 13 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分析(以北半球为例):1 .该图所示为 月份,北半球为 一季,陆地温度 海洋温度。2 .

6、据前面所学完成如下分析:比较同一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与气压差异,并完成热力环流分析。气压气压气中 气压气温 气压陆地海洋同一纬度3 .思考:7月份,气压带和风带 移动,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 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 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上。4 .读图观察南半球此季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影响状况,南半球陆地面积较海洋面积较 地表相对均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相对完整,呈状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高低压相间呈状分布。读图2 2 14 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分析(以北半球为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 气压带被大陆上

7、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 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它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季风环流的形成1 .读图22 15,完成下表。地区华北地区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北部盛行1月风向7月2 .归纳:什么叫季风? 3 .结合图完成下表,具体分析各支季风的成因与特点。成因冬季风夏季风成因性质成因性质亚洲东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受亚洲高压控制,盛行偏_季风。干燥受夏威夷茴压控制,盛行季风。温暖湿润海陆热力性质受亚洲高压控制,赤道低压带北移,温暖亚洲南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盛行来自高纬大陆的季风干燥南半球的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西南湿润季风。(四)反

8、思总结,当堂检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多个学生展示)学生先说,然后课件展示知识框架。再次以课件形式对本节课做以总结。(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些规律具有全球性, 那么对于小范围的天气、 气候有有什么影响因素呢,下一节我们学习常见天气系统。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九、板书设计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一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 形成条件2过程(二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三)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三、季风环流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 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

9、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把时间尽量多的留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但是就整堂课来看有些内容处理还欠细致,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力求做的更好。(见下页)学校 临清第一中学学科 地理 编写人 康安岭 审稿人 胡玉芹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 3 课时)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掌握其基础知识二、 二、预习内容四、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1 . 大气环流(1)概念

10、:(2)作用 :2 .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分布:全球近地面共有_个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_个风带。其中, _个低气压带。(2)季节移动:原因地球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 而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 移,冬季 移;南半球夏季时 移,冬季时 移。3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影响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 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上为冷高压;夏季,陆地比海洋暖,大陆上

11、为热低压。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仍是作用,它是由海陆 差异和海陆状况所决定的。即 差异导致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2)气压分布:北半球7月: 气压带被大陆上的 切断。(此时大陆上为 压中 心,海洋上为 压中心),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 切断。(此时大陆上为 一 压中心,海洋上为 压中心)。南半球由于 ,其气压带基本保持着带状分布的特征。4 .季风环流(1)概念:盛行风向随 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2)成因: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东亚季风:成因 风向:冬季

12、 季风,夏季 季风南亚季风:成因 风向:冬季 季风,夏季 季风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3) 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4)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重难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季风环流形成原因,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别二、学习过程1 .看书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 、的大气运动。2 .大气环流的形成: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传 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上升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带和极地带,成因为

13、热力因素所致。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阅读教材P41内容,结合图2 2 11思考:小结:副热带气压带和副极地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高压控制下由于气西0鬃积 重力下沉30流下沉,降水较少;低压控制下由于气流上升,降水往往较多。6个风带的形成过程。填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小结:地表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圈环流地表均匀的,太阳直射赤道圈环流。近地面出现个气压带个风带。信风带和极,9厘地东风带的共同点是从较高纬吹向较低纬的,这样会使气流的温度升高,不易产生降水;相反受西 风带控制的地区,易产生降水。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的移动规律读图2-

14、2-12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并以赤道低压带为例,说明其移动情况。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移、冬季 移;海陆热力性质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不考虑其他条件下,相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在同一季节(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受热快,温度高,温度低。冬季,放热快,温度低,温度高。读图2 2 13 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分析(以北半球为例)海洋温度。1 .该图所示为 月份,北半球为 一季,陆地温度2 .据前面所学完成如下分析:比较同一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与气压差异,并完成热力环流分析。气压气压同一纬度3 .思考:7月份,气压带和风带 移动,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 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 (又叫 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 上。4 .读图观察南半球此季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影响状况,南半球陆地面积较海洋面积较,地表相对均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