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3448971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1.1 桩身质量差1.。1.1现象桩几何尺寸偏差大,外观粗糙,施打中桩身破坏。1。1。2.原因分析(1)桩身混凝土设计强度偏低.(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和原材料不符合要求.(3)钢筋骨架制作不符合规范要求。(4)桩身模板差,不符合规范要求.(5)浇筑顺序不当和浇捣不密实.(6)混凝土养护措施不良或龄期不足.1.1.3.防治措施(1)预制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2)原材料质量必须符合施工规范要求,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配制。(3)钢筋骨架尺寸、形状、位置应正确。(4)混凝土浇筑顺序必须从桩顶向桩尖方向连续浇筑,并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5)桩在制作时,必须保证桩

2、顶平整度和桩间隔离层有效。(6)按规范要求养护,打桩时混凝土龄期不少于28d。1。2 桩身偏移过大1。2。1.现象成桩后,经开挖检查验收,桩位编移超过规范要求。1。2.2。原因分析(1)场地松软和不平使桩机发生倾斜。(2)控制桩产生位移。(3)沉桩顺序不当,土体被挤密,邻桩受挤偏位或桩体被土抬起。(4)接桩时,相接的两节桩产生轴线偏移和轴线弯折。(5)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使桩尖挤向一侧.1.2。3.防治措施(1)施工前需平整场地,其不平整度控制在1以内。(2)插桩和开始沉桩时,控制桩身垂直度在1/200(0。5)桩长内,若发现不符合要求,要及时纠正。(3)桩基轴线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

3、不受施工影响处,开工前、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4)在饱和软土中施工,要严格控制沉桩速率.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以减少对邻桩的挤压偏位。(5)根据工程特点选用合理的沉桩顺序。(6)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7)沉桩前,桩位下的障碍物务必清理干净,发现桩倾斜,应及时调查分析和纠正。(8)发现桩位偏差超过规范要求时,应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1。3 桩接头破坏1.3.1。现象沉桩时桩接头拉脱开裂或倾斜错位。1.3.2。原因分析(1)连接处的表面没有清理干净,留有杂物、雨水等。(2)焊接质量差,焊缝不连续、不饱满,焊缝薄弱处脱开。(3)采用

4、硫磺胶泥接桩时,硫磺胶泥达不到设计强度,在锤击作用下产生开裂。(4)采用焊接或法兰螺栓连接时,连接铁件不平及法兰面不平,有较大间隙,造成焊接不牢或螺栓不紧。1。3.3。防治措施(1)接桩时,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2)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胶泥配合比应由试验确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夹箍内的胶泥要满浇,胶泥浇注后的停歇时间一般为15min左右,严禁浇水使温度下降,以确保硫磺胶泥达到设计强度。(3)采用焊接法接桩时,首先将上下节桩对齐保持垂直,保证在同一轴线上.两节桩之间的空隙应用铁片填实,确保表面平整垂直,焊缝应连续饱满,满足设计要求。(4)采用法兰螺

5、栓接桩时,保持平整和垂直,拧紧螺母,锤击数次再重新拧紧。(5)当接桩完毕后应锤击几下,再检查一遍,看有无开焊、螺栓松脱、硫磺胶泥开裂等现象,如有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补救后才能使用.如补焊,重新拧紧螺栓并用电焊焊死螺母或丝扣凿毛。1。4 桩头打碎1。4。1。现象预制桩在受到锤击时,桩头处混凝土碎裂、脱落,桩顶钢筋外露。1.4。2。原因分析(1)混凝土强度偏低或龄期太短。(2)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厚薄不均,网片位置不准。(3)桩顶面不平,处于偏心冲击状态,产生局部受压。(4)桩锤选择不当,锤小时,锤击次数太多,锤大时,桩顶混凝土承受锤击力过大而破碎。(5)桩帽过大,桩帽与桩顶接触不平。1。4.3.防治

6、措施(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桩制作时要振捣密实,养护期不宜少于28d。(2)桩顶处主筋应平齐(整),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保护层厚度一致。(3)桩制作时,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不能过大,以3cm为宜,沉桩前对桩进行全面检查,用三角尺检查桩顶的平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桩不能使用或经处理(修补)后才能使用。(4)按地质条件和断面尺寸形状选用桩锤,严格控制桩锤的落距,遵照“重锤低击”,严禁“轻锤高击”。(5)施工前,认真检查桩帽与桩顶的尺寸,桩帽一般大于桩截面周边2cm;如桩帽尺寸过大和翘曲变形不平整,应进行处理后方能施工。(6)发现桩头被打碎,应立即停止沉桩,更换或加厚桩垫。如桩头破裂较严重,

7、将桩顶补强后重新沉桩。1.5 断桩1.5。1。现象在沉桩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贯入度突然增大。1.5。2.原因分析(1)桩身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要求,或原材料不符合要求,使桩身局部强度不够。(2)桩在堆放(搁置)、起吊、运输过程中,不符合规定要求,产生裂缝,再经锤击而出现断桩。(3)接桩时,上下节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而产生弯曲,或焊缝不足,在焊接质量差的部位脱开。(4)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值,沉桩时桩身发生倾斜。(5)桩的细长比过大。沉桩遇到障碍物,垂直度不符合要求,采用桩架校正桩垂直度,使桩身产生弯曲。1。5。3。防治措施(1)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C30,制桩时各分项工程应符合

8、有关验评标准的规定,同时,必须要有足够的养护期和正确的养护方法.(2)堆放、起吊、运输中,应按照有关规定或操作规程,当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严禁使用。(3)接桩时,要保持相接的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构造及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4)沉桩前,应对桩构件进行全面检查,若桩身弯曲大于1桩长,且大于20mm的桩,不得使用。(5)沉桩前,应将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在初步沉桩过程中,若桩发生倾斜、偏位,应将桩拔出重新沉桩;若桩打入一定深度,发生倾斜、偏位,不得采用移动桩架的方法来纠正,以免造成桩身弯曲;一节桩的细长比一般不超过40,软土中可适当放宽.(6)在施工中出现断桩时,应会同设

9、计人员共同处理。1.6 沉桩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1.6。1。现象沉桩结束时,桩端入土深度、贯入度等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1。6.2。原因分析(1)勘探资料不准,设计选择的持力层和桩尖标高不当,或设计错误.(2)桩锤选择不当。(3)沉桩顺序不当(错误),如采用四周往中间打,中间土被挤密后,导致沉桩困难。(4)桩头破碎或桩身断裂,致使沉桩不能正常进行。1。6。3.防治措施(1)核查地质报告,必要时应补勘。(2)正式施工前,先打2根试桩,以检验设备和工艺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工程地质资料,结合桩断面尺寸、形状,合理选择沉桩设备和沉桩顺序。(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桩顶击碎和桩身断裂.(4)遇硬夹层时,可采用钻

10、孔法钻透硬夹层,把桩插进孔内,以达到设计要求。2。静压桩2。1 桩位偏移2。1.1.现象沉桩位移超出规范要求.2。1。2。原因分析(1)桩机定位不准,在桩机移动时,由于施工场地松软,致使原定桩位受到挤压而产生位移。(2)地下障碍物未清除,使沉桩时产生位移。(3)桩机不平,压桩力不垂直。2.1.3。防治措施(1)施工前对施工场地进行适当处理,增强地耐力;在压桩前,对每个桩位进行复验,保证桩位正确。(2)在施工前,应将地下障碍物,如旧墙基、混凝土基础等清理干净,如果在沉桩过程中出现明显偏移,应立即拔出(一般在桩入土3m内是可以拨出的),待重新清理后再沉桩。(3)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桩机平整,不能桩

11、机未校平,就开始施工作业。(4)当施工中出现严重偏位时,应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如采用补桩措施,按预制桩的补桩方法即可。2.2 沉桩深度不足2.2.1.现象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标高。2.2。2。原因分析(1)勘探资料不准,设计选择的持力层和桩尖标高不当,或设计错误.(2)在沉桩时遇到下层土为粉砂层或硬夹层,沉桩时穿不透而达不到标高。(3)在沉桩过程中,因故停压,停歇时间太长,土体固结,无法沉到规定标高.(4)由于桩身强度不够,桩身被压碎,而无法沉到设计标高。(5)由于桩身倾斜,而用桩机强行校直,产生桩身断裂、错位而达不到设计标高。2。2.3.防治措施(1)在施工前,应核查地质钻探资料,一般宜用大吨

12、位桩机。(2)桩机必须满足沉桩要求,确保桩机在施工前和沉桩过程中机械完好,一旦出现故障,应及时抢修。(3)按设计要求与规范规定验收预制桩质量合格后才能沉桩。(4)桩机必须保持平整且垂直,一旦出现桩身倾斜,不得强行校正。(5)遇有硬土层或粉砂层时,可采用植桩法或射水法施工。3、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3.1 成孔质量不合格3。1.1.现象 坍孔:孔壁坍塌。 斜孔:桩孔垂直度偏差大于1。 弯孔:孔道弯曲,钻具升降困难,钻进时机架或钻杆晃动,成孔后安放钢筋定或导管困难。 缩孔:成孔后钢筋笼安放不下去。 孔底沉渣厚度超过允许值。 成孔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3。1。2.原因分析(1)坍孔原因有: 孔口护筒埋置不

13、当; 孔内静水压力不足; 护壁泥浆指标选用不当; 钻进过快或停留一处空钻时间过长; 清孔时间太长或成孔后未及时浇注; 施工过程中对孔壁扰动太大。(2)造成斜孔、弯孔事故的原因主要有: 钻杆垂直度偏差大; 钻头结构偏心; 开孔时,进尺太快,孔形不直; 孔内障碍物或地层软硬不均,钻进时产生偏斜。(3)造成缩孔的原因主要有:塑性土膨胀;钻头直径偏小。(4)造成孔底沉渣厚度超允许值的原因主要有: 孔内泥浆的比重、粘度不够,携带钻渣的能力差; 清孔方法不当,孔底有流沙或孔壁坍塌; 停歇时间太长.3.1.3。防治措施(1)机具安装或钻机移位时,都要进行水平、垂直度校正。钻杆的导向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潜水

14、钻的钻头上应配有一定长度的导向扶正装置,成孔钻具(导向器。扶正器、钻杆、钻头)组合后对中垂直度偏差应小; 利用钻杆加压的正循环回转钻机,在钻具中应加设扶正器,在钻架上增设导向装置,以控制提引水龙头不产生大的晃动; 钻杆本身垂直度偏差应控制在0.2以内。(2)选用合适型式的钻头,检查钻头是否偏心。(3)正确埋置护筒: 预先探明浅层地下障碍物,清除后埋置护筒. 依据现场土质和地下水位情况,决定护筒埋置深度,一般粘性土1m,砂土及松软填土1。5m;保证下端口埋置在较密实土层,护筒外围用粘土等渗漏小的材料封填压实;护筒上口高出地面100mm;护筒内径比设计桩径大100mm且有一定刚度。 做好现场排水工

15、作,如水位变化引起孔内外水压差变化大,可加高护筒,增大水压差调节能力。(4) 制备合格的泥浆: 重视对泥浆性能指标的控制; 当在淤泥质土或流沙中钻进时,宜加大泥浆的比重(1。21。3),且钻进采用低转速慢进尺; 在处理弯孔、缩孔时,如果需提钻进行上下扫孔作业时,应先适当加大泥浆比重(通常是投入适量浸泡过的粘土)。(5)选择恰当的钻进方法: 开孔时5m以内,宜选用低转速慢进尺,每进尺5m左右检查一次成孔垂直度; 在淤泥质土或流沙中钻进时,应控制转速和进尺,且加大泥浆比重(或投入适量浸泡过的粘土); 在有倾斜的软硬土层钻进时,应控制进尺,低转速钻进; 在回填后重钻的弯孔部位钻进时,也宜用低转速慢进尺,必要时还要上下扫孔; 在粘土层等易缩孔土层中钻进时,应选择同设计直径一样大的钻头,且放慢进尺速度; 在透水性大或有地下水流动的土层中钻进时要加大泥浆比重。(6)加强测控,确保钻进深度和清孔质量。3。2 钢筋笼的制作、安装质量差3。2。1。现象(1)安装钢筋笼困难。(2)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浮。(3)下放导管困难。3.2。2。原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