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归藏论(1)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343640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归藏论(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归藏论(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归藏论(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归藏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归藏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归藏论(1) 古有归藏,传为黄帝之易,夏因商继周通,归母本以积善是其大旨。善待天地万物者莫过于归藏。此当专文论述。本文师其意以观文,拟其旨而论化,或可为另一种眼光看文学之尝试。当今论文学莫不依据所谓的文学特征立论,在文学的既成性上做文章。文学的非文学存在付之阙如,文学的他在境界多有遮蔽。文学归藏论直指文学的非文学津渡,揭示的是文学的本真归宿。一、文学归藏钩沉如果我们沿着文学非文学的时空伸展,看到的是文学由此岸向彼岸的运动。文学向今之所谓文学的生成,是文学的开显;文学向自身反面的转化,我们称之为归藏。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发阶段。文学之有物混成及其作为被孕育的品种,酝酿着有无的剖判和出入

2、的分化。孔门诗论对志情言喻兴观群怨的阐释是显其有,老庄知白守黑道法自然的入化是尚其无。在文学凸显的角度看,诗书颂风雅和庄骚道鬼神都是准文学的制作,但是从文学归藏的实质论,上古的道术未裂,从而将构成文学的大前提埋藏在三才四象八卦的运作深层,在先秦作品的天地人神时诸因素当中,守口如瓶地掩藏着文学在胚胎期就形成的另一种造化归藏的潜力。刘安和司马迁是深谙此道的人物,淮南子的原道和史记的究天人通古今,实际上探讨了这个问题。与儒家情志说和功能论的文学观点不同,归藏思想将文学的非文学性看作是与文学特性与生俱来的属性,既开放又潜生,与天地人神的相关品类互照,与经史子集的文献统序共存。从魏晋南北朝到两宋,中国文

3、学经历了几度辉煌。从文学思想史的角度看,甚至可以将该时段的脉络延及明代。这种辉煌的深层遮蔽着文学归藏所营造的另一种价值文学向彼岸投射的努力。诚如20世纪学术界所说,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恰恰是这个时代,文学沉潜到无何有的界面,在搜神、志异、览冥、言玄、游仙、赞佛的多元运思之中,文学的反自觉乃至非文学性推进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境界。唐人风流倜傥,在诗文的既成性上登峰造极,而非文学的智术归化却是宋人完成。宋人以论入诗,以理驭文,在某种意义上暗含的正是卷而藏之的趋向。唐人耕云播雨,宋人秋收冬藏,经程朱到陆王,思想的力度在加强在深化,文学的风华在转移在萧瑟,玄理禅思胜出,如苏辛才

4、性者日见其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以大道挈小道是宋明雅文学无法摆脱的宿命。在表面上看这是文学的萎缩蜕变,在化境上讲则是文学的出生入死。洗净铅华,删繁就简,跳脱我在,别显洞天。诗文套耕间作长达两千多年,到元明以来出现变作和休耕。崛起于下层的戏曲和长篇小说逐渐领袖风骚。如果说从魏晋到唐宋,中国的文学精神大体上由向上的超越实现其归藏的过程,元明以来的休耕变作则是以向下的沉潜完成其“他在”的结果。不仅文学平民化,而且平民化的精神世界也块根化。怪力乱神登场,百姓欲求伸张,僵化的传统伦理纲常在腐朽,非文学的文学研究在潜生暗长。乾嘉学派考据国故并非致力于文学,但是其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为两千多年

5、开显性的文学准备了归藏性的资料。该学派在古文献根茎探索的细部化方面,实际上已经将古代文学的成说掩埋在文史哲诠释的洋洋大观之中。受钱嘉学派熏染而突破钱嘉学派的龚自珍是归藏思想的身体力行者,其诗出曲径,文行诡道,思取逆境,将文学乃至文明的根茎生机伸向了出神入化的归藏时空。毋庸讳言,文学是华过其实的人文纽结,归藏根性是其反璞归真的宝贵品格。20世纪我们追赶西方的文学理念,将文学的工具理性和审美特点发挥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归藏品性则被主流话语忽略。令人欣慰的是以实际研究践履文学归藏精神者并未绝迹。仔细爬梳剔抉就会发现,一些著名学者于文学之行藏均有启蔽。如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项楚

6、等先生的文学研究既有别于西式文学观念,也有别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套路,可以说是文史哲的淹灌,是文学非文的钻仰,是文学向他在的超越。杨振宁先生的话有见地:有些问题科学解决不了交给哲学,哲学解决不了交给宗教。需要补充的是:宗教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古今中外的融会贯通,需要天地人神的化感通变,需要六合内外的圆观宏照,需要毋意 毋必毋固毋我的化己化物。二、归藏与隐秀的异同归藏是文学根本性的品格,也是最不显山露水的文学秘密,因而只有逆向的追溯才有望获得其归去来兮的消息。可是从古到今,学术界习惯于沿波而下的跟踪,满足于顺藤摸瓜的研讨,论者偶有所及,也往往是将之裹挟于隐秀问题中,甚至将归藏现象与隐秀问题混为

7、一谈。因此辨析文学的归藏与隐秀实际上是一个事关宏旨的大问题。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古代文学最大的差异在于超越模仿,最大的区别在于擅长隐秀,最大的奥秘在于植根归藏。关于中西古代文学的差别,需要专文论述,此处不便展开。这里只探讨中国古代文学隐秀与归藏之异同,而且仅将论域集中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本根、本性和本能方面。就本根的生发来讲,归藏现象关涉中国古代文学的前提华夏文化的中枢神经,是华夏民族精气神的收敛性储藏,是华夏民族生生不已的内在性脉动,因而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资始资生的回溯之流;隐秀是中国归藏文化沃土派生的文学气象,是归藏文化涡流激起的时代风云,是归藏文化孕育的再生花木,因而也是归藏文化的可见性方面。中国古代文学的归藏特点是归藏文化的聚集性表现,中国古代文学的隐秀现象则是文学归藏的闪烁性出入。如果说文学归藏储存的是文学与文化永恒的秘密,那么文学隐秀抚慰的则是文学与民族敏感的神经。自先秦以来,人们津津乐道诗经、楚辞、汉赋、唐宋诗文、明清戏曲小说,但是很少关注子不语的归藏内涵,也没有人深究“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的大时段的运化及其根本性的原因。与之相关,隐秀现象特别是隐秀之秀常常是文学评论者讨论的重要话题,而归藏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忽略或遮蔽的文学奥秘。共2页: 1论文出处(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