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一辨变一变.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339842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辨一辨变一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辨一辨变一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辨一辨变一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辨一辨变一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辨一辨变一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一辨变一变.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辨一辨,变一变 反思我的思品课堂 新华路小学 赵霞新课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使我们的课堂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在大家眼前。思想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中,我力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落实品德课的教育目标。但是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因此,我对我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了诊断。问题一:新课程思想品德课是不是活动越多越好?误区 顾此失彼 白活动 执教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我设计以活动贯穿,其中一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垒象棋”的活动,体会到只有“耐心细致,才

2、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当学生第一次分组垒棋之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感悟到了耐心的重要。此时我提议再次垒橡棋,目的是想让学生再次实践,尝试耐心地做一件事,感悟到耐心细致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小组的象棋没等垒完就倒了。为了能把棋子垒好,足足用了二十多分钟。最后还是没有垒好,我只好以“时间有限”为由结束了活动。 这一案例中, 我组织活动的初衷很好,可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一味追求把象棋垒好,追求完美的活动结果,而忘却了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到“耐心“的重要。殊不知一次次垒棋,一次次找各种理由的过程中,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正背道而驰,越来越远。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教

3、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活动性”,一节课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活动一个接一个,形式力求新颖,可是对活动的目的性、必要性以及内在逻辑关联等问题缺乏思考和研究。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的意义,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 建议:处理好“目标”和“活动”的关系 品德课的教学中,处理好“目标”与“活动”的关系是有效活动、完成目标的关键。首先,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尽管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生成的目标也是植根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的。预设目标是基础,如果连预设的目标都无法基本达到,就一味追求生成目标,会使教学走向

4、“无目的”的误区。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行的。其次,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要明确,那么,即使学生不能顺利完成预设活动,也完全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反思活动体验、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如以上案例中,我应在学生耐心垒棋却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现耐心做一件事比不耐心时进步了,并鼓励学生“相信只要耐心地做下去,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样,既能让学生感悟到耐心的重要,又可以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问题二:新课程思想品德课是不是合作越多越好?误区 热热闹闹 虚合作我在执教我们自己能解决一课时,当我提出“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还有哪些解决办法呢?”这个问题后,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

5、生迅速回头,课堂上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热热闹闹”的景象:学生忙于交流,小组忙于讨论,我忙于在各小组间转悠,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积极性很高。学生合作学习时我并没有在意,等到交流时,问题出现了。学生要么照本宣科书上的内容,要么一言不发,没有新的见解。课后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才知道,因为我设计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也缺乏一定的难度,学生们认为问题简单易懂、无需讨论,便“各自为政” 。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搞“一言堂”,其他学生一言不发好似认真倾听;有的小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偏离主题。这热闹的课堂背后是只“作”不“合”、只“

6、议”不“思”、只“说”不“听”。 合作还有意义吗?建议:把握“合作时机”有效调控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的管理、调控、引导、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把握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不要为合作而合作 :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当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这时的合作,才有效益,才能调动

7、小群体集体的智慧,才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成功的愉快。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在合作学习中,要努力创设热烈的气氛和积极的情绪,及时注意各小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作出及时的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问题三:新课程思想品德课内容是不是可以“改一改”? 误区 教教材 走老路小学生要学法守法一课,课文就简单地以“什么是法律?”、“什么叫违法犯罪?”“我们小学生为什么也要学法守法?”

8、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比较抽象地让学生接受“小学生要学法守法”。教学时,我没有想太多,大谈小学生守法的重要性,滔滔不绝。学生也根据课文的提示以及我的讲解,弄懂了三个问题,纷纷保证以后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铃声一响,我高兴地回到了办公室。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位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昨天晚上拿了他的五十元钱。怎么回事,昨天不是刚刚上过小学生要守法吗?一个个问号在我脑中闪过,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认真学习了思想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才知道问题处在我身上。我只是“教教材”,而没有“用教材教”。我打算重新上这一课。课前我收集整理了一些身边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的违法现象,并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片少

9、年犯,“妈妈,妈妈,儿今天叫一声妈”那催人泪下的主旋律响起时,教室里一片唏嘘。之后我们就讨论并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班级里有学生看到别人的钢笔漂亮,顺手拿走归为己有;有学生不经过父母同意,擅自从他们口袋里或房间抽屉里钱“万里之堤,溃于蚁穴” ,几天后,一封信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老师,谢谢你的提醒。我一定会改过的 建议:遵循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新教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可以说新教材中处处

10、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面对教学资源不知如何选择利用。其实并不是教材所有情境内容都适合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活动要精选巧用,灵活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特别是对于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要结合教材灵活地加以处理,为课堂教学服务,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面对活生生的孩子,面对鲜活的现实环境,要让我们的思品课上得更精彩,教师就要经常辨一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使思品课教学彰显于行动、生活。唯有激活学生的情感意识,增强教材真正的说服力,感受生活真实的大舞台,才能切切实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