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试卷D卷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339465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试卷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试卷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试卷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试卷D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试卷D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试卷D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试卷D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宁市高一上学期语文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一下北仑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 . 作为不同文化冲撞和互动的规模,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都没有“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广大,更深远。B . 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C . 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洋洋洒洒的漫天的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鲁迅先生赞扬“紧”字富有“神韵”,当之无愧。D . 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了全球化、

2、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关头。2. (2分)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B . 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C . 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D . 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

3、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3. (2分) (2017高二上宜昌期末)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句是( ) A . 小许将他寒假里精心创作的国画羌寨之晨赠送给我,我真诚地告诉他,我将永远惠存这幅画,时刻铭记同窗情谊!B .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C . 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方面均有建树,曾代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取得过400米第九名的骄人成绩。D .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4. (9分) (2019高三上江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周金标顾

4、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如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就是诗人品评屏风画的诗,但并未题于画面。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 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现存题画诗具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

5、的作品,其芙蓉锦鸣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 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 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黃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6、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此忌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

7、古;既可全爲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 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郑板桥自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从篇幅看,咏画诗海阔天空,篇幅不限,如杜甫咏画诗多长篇七古或歌行。而題画诗则强调“不侵画位”“不伤画局”。传统文人画在创作伊始就要考虑留白,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

8、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而传统画的留白大小和位置,决定了题画诗一般不可能是长篇大作,即所谓“客不欺主也。所以明清时期的題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摘编于“中国青年网”,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诗画分途,直到元代文人画兴盛后,诗画分途情况才改观。B . 咏画诗为了尊题赞美画作,所以都要釆用衬托手法,以观者的感受来衬托画面的逼 真。C . 文人画考虑留白,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题跋 和钤印。D . 题画诗在篇幅上一般都要遵循“客不欺主”的原则,以免“侵画位”,所以都比咏

9、画诗简短。(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段先驳后立,明确了中心论点,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篇的作用。B . 文章使用举例、对比、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手法,条理清晰,论证充分。C . 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是宋徽宗的作品,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D . 文章细说题画诗和咏画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有力地证明全文的观点。(3)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请概括有何不同。 5. (18分) (2016青羊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四家书楼谈歌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

10、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四家人关系相处和睦,来来往往,应付唱酬,情感自然愈演愈深。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首推的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丁聚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惠三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也没有还贷的动静。三人深深叹息一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无效,也应与丁延祺老先

11、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到了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妻子冯氏。冯氏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三人好生无趣,便起身告辞。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聚会败家,已成定局。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我往日待你

12、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郝伯力冷笑道:“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藏书抵账就是了。”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装满书籍的马车走了。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败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

13、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郝伯力叹道:“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他万不想被后人换了银子挥霍一空,他知道我等都是藏书之人,便要我等借着索债的口实收藏这些书继以传世,他唯恐你二人心慈面软迁就了聚会这才瞒过。”郝伯力接着郑重地说:“切记告诉自家后人,这些书传之后世,是我等的职责啊。”丁聚合将宅子卖给了族人,分给冯氏一笔钱,让冯氏回娘家,便回北京了。郝伯力等三人为冯氏送别。冯氏取出三张银票,淡淡道:“这些银子,还望你们收回去。聚会生前叮嘱我,一定要将这些

14、还给你们。”三人张口结舌:“聚会兄的借贷,已经将藏书抵账了啊。”冯氏摇摇头:“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只为从你们手里借贷银两。他三年前发现自己身有不治暗疾,公公当时也是人命危浅,他们父子都担心家中的藏书被聚合败了。思来想去,想把这藏书交与你们保存,又怕聚合从中作梗。便想出一个借贷不还、以书抵债的办法。”三人都怔住了,郝伯力仰天长叹:“聚会兄,你如此费尽心机,将这万余册藏书交付于我们,真可谓至情至义的藏书圣人啊。我们岂敢稍有懈怠啊。”第二天,三家便将藏书拢在了一起,一个月后,三家人出资在保定东大街盖了一栋阁楼,上面题的匾额是“四家书楼”。(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

15、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通过读书人家藏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藏书对当事者是一件伟事,更是一件苦事,但却能够提升书的思想价值。B . 小说围绕“这些藏书”,明写丁家忧书、保书、传书,暗写郝、郑、王三家借债、讨债、抵债,两条线索交织。C . 小说对丁聚会形象的塑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聚合卖书这一情节就是从正面衬托聚会的形象。D . “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两处描写生动地烘托了丁聚会内心的沉重与痛苦。E . 小说塑造了旧时藏书家的群体形象,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艰辛历程,让我们感慨之余而肃然起敬。(2) 丁聚会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3) 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伏笔,请举例说明。(4) 有人提议将小说题目“四家书楼”改为“丁家书楼”,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6. (9分) (2018高二上青冈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